文|楊傳珍
正在進行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的精神廣邀世界各地的學者們,共同探討世界文明的和合之道與共同方向。“美”,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大家共同擁有的財富。由此想到了一個故事,孔子對愛子的“庭訓”之一是:“不學詩,無以言。”孔子希望孩子從《詩經(jīng)》中讀懂文學之美,并期待文學可以對其生命予以體悟與照亮。近來讀到一本對話式的書籍《古典文學尋寶記》,頗有可以借鑒之處。
藏在衿下的珍珠
前幾年聽散文家張曉風講過一個故事:兩個年輕后生外出闖世界,心疼兒子的慈母,分別在他們衣襟里縫進幾顆珍珠。知道“衿下珍藏”的兒子,不時把珍珠“變現(xiàn)”,步步為營,走出光明的前程;那個不知道衿下珍藏的兒子,凍餓而死。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藏在衿下的珍珠”——豐富多彩的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文學,是人生的壓艙石,歷經(jīng)時光淘洗的古典文學,蘊藏著智慧啟迪的能量和舒展心靈的滋養(yǎng)。但由于其遠離今天的具體環(huán)境,成了孩子們望而生畏的“負擔”。古典文學是文化寶藏,但畢竟跟現(xiàn)實生活有著一道門檻,《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這些經(jīng)典選集,時常被孩子們拒于心靈的門外。
葉嘉瑩先生的高徒、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曉丹博士,用《論語》式的對話體寫成了一本《古典文學尋寶記》,以獨特的體驗式講解,為孩子們開設了30堂古典文學啟蒙課,引導啟發(fā)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讓“藏在衿下的珍珠”,成為他們能夠享受的財富。
“談話”式講述勝過死記硬背
黃曉丹日常在大學課堂中開設古典文學課,但在本書中并不是單向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是大朋友帶著兩個小朋友一起“尋寶”。她借用與《論語》近似的對話方式,結合自身成長經(jīng)歷,循循善誘,將古人的審美、情感與哲思娓娓道來,激發(fā)孩子對古典文學的好奇。
黃曉丹延續(xù)葉嘉瑩先生“生命詩學”的理念,強調(diào)詩詞與個體生命的關聯(lián),主張通過古典文學理解人性共通的情感,真實而鮮活,激發(fā)孩子的共鳴。活潑的對話體,層層提問,用邏輯線把古典文學知識抽絲剝繭引出來,稀釋知識的濃度,在莊嚴中加入童趣,在孩子氣中賦予“形而上”的崇高。
因為行文的口吻是從孩子的心理和興趣出發(fā),講孩子喜歡的古代世界,語言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且有30幅古風趣味插畫,給孩子們打造了一個多感官、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古典”之美不止“經(jīng)典”
一旦將古典文學拘泥于“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經(jīng)典”之內(nèi),孩子們的畏懼感還是很重的。而放寬眼界,講一些讓孩子們易于接受的古人生活,足以豐富角度。比如,黃曉丹會帶著小讀者一起解讀“吃貨”袁枚的《隨園食單》。她提示小朋友:袁枚是一個把美食作為第一愛好的讀書人,七十二歲時寫成了《隨園食單》。《隨園食單》中的文言文,簡單而優(yōu)美,是一本既能學文言文又能“解饞”的書。
還有小朋友的文學啟蒙寶藏《聲律啟蒙》;寫神仙鬼怪的志怪文學;讓孩子腦洞大開的古典寶庫《太平廣記》;緩沖孩子情緒緊張的幻想文學《鏡花緣》;孩子們喜愛的大百科全書《夜航船》;文藝男神的文言散文《陶庵夢憶》……
原來,古典文學不僅不“古板”,還妙趣橫生,走進去,就是一個喜聞樂見的多彩世界。這也給我們?nèi)绾慰创诺湮膶W、傳統(tǒng)文化開啟了另一種視角——鼓勵年青一代去“尋寶”,用宏觀視野把握作家、作品與世界的關系,再用“顯微鏡”的微觀視角,解讀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與外在形象。
艾布拉姆斯曾經(jīng)提出,世界、作者、作品、讀者是“文學四要素”。學習古典文學,也不能忽視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把“四要素”徹底打通,不用理論術語而是用情趣喚出作品中的意象,讓一起尋寶的小讀者們尋覓到珍珠寶石,更眺望江河湖海。在對美妙的古典文學之旅的探索中,讓孩子們歷經(jīng)一路好奇,一路驚喜,一路收獲。
播種“生命詩學”
回到尼山文明論壇有關“美”的主題上來。我想起德國哲學家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文學與藝術》一書中指出的,古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是生命的外化,有著自己獨特的“靈韻”(或光環(huán))。進入機械復制時代,一切創(chuàng)作都以能否復制為目標追求,靈韻不再,風格消失,真正的藝術走向死亡。
古典文學之美,是超越時間的存在。深深種植文化之根,能夠讓下一代保持蓬勃生命的原動力。然而學習古典文學要怎么高效推進,學習要學些什么?我認為,獲取知識重要,更重要的是讓文化體驗融入孩子們成長的進程,播種“生命詩學”。
學習,是要站在巨人肩上。誰是巨人?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那些方生方死的網(wǎng)紅新書,相當于樹木末端發(fā)出的枝芽,乍看花團錦簇,其實生命周期非常之短,很難稱得上文化價值。而在內(nèi)心打上古典文學人格底色的人,才能成為有寬度的成功者。比如黃曉丹就指出,在任何國度、任何時代,古典文學都是抵抗教育異化的基石。她告訴小朋友,即便是《哈利·波特》這樣的科幻書,也不是羅琳憑空構想出來的,而是來源于整個英國古代文學。一個人占有的文化資源越多,越能在不同的文化融合中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美美與共”。
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詩學”,所研究的不是閣樓里的古籍殘章,而是洋溢著生命熱情的,與當下有關聯(lián)的詩學。她從古典文學中發(fā)掘美,發(fā)掘情感共鳴的智慧,激發(fā)生命深處的莊嚴與力量,對抗機械復制時代的思想沙化。由她弟子黃曉丹教授書寫的《古典文學尋寶記》,也在一以貫之地尋找播種“生命詩學”的可能。
(作者為棗莊學院區(qū)域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美學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