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公積金“邊角料”大甩賣,一邊是房價“躺平”裝死!
地方救市的工具箱叮當作響,倒出來的全是“螺絲刀”和“橡皮筋”,就指望著這點東西能修好市場這臺拋錨的巨型卡車?這事兒聽著就透著一股子“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
最近幾天,樓市又被幾則公積金新聞刷屏了:北京公積金中心發話,買二手房貸款評估變簡單了,原來那種房子還欠著銀行貸款就得先解押再評估的麻煩事兒,現在直接給簡化掉;深圳那邊更激進,直接琢磨著讓大伙兒可以用自己公積金賬戶里的錢來付首付!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江門、潮州、揭陽這六個兄弟城市干脆把公積金“賬本”互通了,在任何一個地方交公積金,跑去另外五個城市買房也能用。
這一套“組合拳”,打得挺熱鬧,政策制定者們估計是憋著勁兒想打通最后一公里——讓那些手里攥著點公積金余額、還在猶豫要不要“上車”的剛需人群趕緊掏錢。
邏輯上確實說得通。細水長流嘛,聚沙成塔。瞄一眼新聞,光5月份這一個來月,全國就有不下20個城市在公積金政策上做文章,扭扭捏捏地松綁。這還沒算上從年頭到現在,超過50個城市撒出去的購房補貼“毛毛雨”。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箱”翻箱倒柜,現在掏出來的這些,怎么看都像是壓箱底多年、銹跡斑斑的“小玩意兒”了——政策紅利快被榨干了,擠出來的汁水帶著點酸澀的“邊角料”味兒。怪不得網上有人調侃:“開發商們像是搞了個大促,海報做得震天響,折扣券滿場飛,可低頭看看價簽上的數字,心還是涼半截。”
那么,這滿場飛的“邊角料”折扣券,真能把這鍋早就涼透了的“飯”重新炒得熱氣騰騰嗎?冰涼的數據扇過來一個響亮的耳光。
看看國家統計局最新“成績單”,觸目驚心啊(時間戳鎖定在官方已發布的1-4月數據):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這塊,增速已經是同比下滑超10%,跌到了2016年以來同期最低谷;新開工更是慘不忍睹,住宅新開工面積同比暴降22.3%,創下了2003年以來的歷史同期最低紀錄!
錢?老百姓的錢袋子比保險柜捂得還嚴實!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房貸,4月份,居民中長期貸款凈減少了1231億!這可不是增長緩慢,這是實實在在的倒退!
更讓人心頭堵得慌的是房子本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這個庫存大口袋,4月底已經膨脹到創紀錄的7.8億平方米!歷史新高!
新房這邊呢?部分重點城市靠著“好房子”這個概念硬撐著,表面看價格是沒崩。但這“好房子”撐起來的市場,是真繁榮,還是用力過猛撐出來的“幻象”?
“好房子”意味著啥?往往意味著核心地段、開發商旗艦盤、配套堆滿格。資源拼命往這兒傾斜的結果,是維持了地價,方便了賣地,但代價呢?代價是整個市場的溫度被“好房子”一個點的高溫給“平均”了,掩蓋了其他廣大區域的深寒。
別被表面的光鮮唬住。想摸清當下樓市的真實“體溫”,最準的“體溫計”得插進二手房市場這根“腋窩”。現實比想象殘酷得多。中指研究院發布的5月份百城房價數據不會說謊——整整一百個城市,無!一!例!外!二手房價格環比全部下跌!是100%的城市都在降!成交量倒是沒完全趴窩,有些城市還在往上蠕動。但這“蠕動”是怎么來的?是廣大房東們揮淚甩賣、自降身價“內卷”的結果!
深圳龍崗區一位從業快十年的資深中介老劉就嘆氣:“‘誠心賣’三個字現在不值錢了。想快點出手?行,不僅要掛出小區最低價,你還得保證比小區里上一套剛成交的、裝修戶型都更差那套再低一截!還得主動提出‘包稅費’。買家一個個精得跟猴兒似的,都覺著后面還能再降,砍價的氣勢比債主還兇。”這種氣氛,活脫脫就是一場緩慢蔓延、寒氣逼人的價格“踩踏事故”。
所以,看到鋪天蓋地的公積金“松綁”新聞刷屏,我的第一感覺不是欣喜,反而泛起一絲憂慮和荒誕感。地方工具箱里叮當響的,就剩這點“螺絲刀”、“橡皮筋”、“磨禿了的砂紙”了,就想指望它們修好市場這臺發動機徹底熄火的巨型卡車、逆轉幾十萬上百萬房東日日夜夜積累下來的悲觀預期?這期望值是不是定得有點過高了?是不是對“邊角料”的能量產生了“迷之自信”?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預期徹底拐頭向下、信心跌入冰窟的寒冬里,這些零敲碎打的政策,就像朝著結冰的湖面扔小石頭,連點像樣的漣漪都難指望。
問題的根子埋在凍土層下,遠非幾個“邊角料”政策就能融化的。(比喻過渡到深層分析)
第一道“冰川”叫“預期反轉難如登天”。資產價格這玩意兒,天生“買漲不買跌”的德性。當價格不斷下探的趨勢形成,買家的本能是啥?“等等!還能更便宜!”降價非但不能刺激接盤,反而會強化“再等等”的決心。這就形成了踩踏的負循環,越降價,越沒人買。政策的小風小雨在這么強大的慣性面前,連個水花都濺不起來。
第二道“攔路虎”是購買力和信心的雙重透支與枯竭。前些年的房價狂飆,早已把無數家庭的杠桿(負債率)逼到了天花板邊緣。疫情之后,飯碗穩不穩?收入漲不漲?對未來的預期普遍轉弱。這個節骨眼上,“掏空六個錢包”這種極限操作,更像是一場持久力不足、后勁虛弱的“孤注一擲”。即使政策給點“優惠”,很多人也得盤算著那點錢是留著看病應急還是交房貸。
最硬核的結構性梗阻則是 “新房與二手房的左右手互搏”與“天量庫存堰塞湖”。(核心觀點加粗,精準概括)一方面,“好房子”拼命上新、新地塊繼續拍,不斷向市場注入新供應;另一方面,二手房掛牌量像雪崩一樣激增,形成了難以忽視的庫存“堰塞湖”。新房子和舊房子,優質盤和普通盤,在有限的購買力面前,不得不展開一場刺刀見紅的“貼身肉搏”。你猜結果?大多數情況下,是“好房子”以品牌、設計、配套的優勢(外加土拍的剛需)暫時“背刺”了二手房東。可這種內部消耗,讓整個市場的恢復蒙上了巨大的陰影。
因此,所謂“第三波救市重拳出擊”的說法,前半句(政策出來)沒錯,但后半句可能需要修正——這波公積金“松綁”和“毛毛雨”補貼,不像正菜,更像是主菜早就撤下,晚宴尾聲勉強端上來湊數的“甜點果盤”。數據擺在那兒,疲軟肉眼可見,而且這種下行壓力大概率還會持續傳導。政策之手絕不會就此收手。更狠的招、或者說更無奈的“大招”,應該正在某個決策會議室的煙霧繚繞里醞釀著。
所以,現在著急入市的朋友,特別是盯著二手房的買家們,你們慌什么?市場天平的指針,正顫巍巍、但堅定地向你們這一邊轉動啊!政策牌還沒出完,價格踩踏沒見底,急吼吼沖進去干嘛?讓這出價格擠泡沫的“懸疑劇”再飛一會兒不行嗎?至于新房?在“好房子”戰略和地方政府土拍財政的剛性邏輯下,它對二手房市場形成的局部“虹吸效應”(或者說“精準打擊”)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試圖用“核心區豪宅盤”的火熱來暖熱整個被凍僵的市場,就跟指望點燃一根火柴來解凍一片冰原一樣天真可笑。
最后這個扣問,值得我們所有人,包括政策的制定者、持幣觀望者、焦灼的房東和每一位市場參與者,都靜下心來想一想:
當所有的常規“子彈”——限購、限貸、利率、稅費、補貼、公積金……都一輪又一輪打光之后,市場復蘇的根本動力到底在哪里?
是重走“漲價去庫存”的老路?
還是必須經歷一場徹底的結構性調整,讓真實的居住需求、合理的價格體系和良性的市場循環從泡沫廢墟中涅槃重生?
或是在這兩極之間,摸索出一條前所未有、需要極大魄力和智慧的新路?
現實遠比想象骨感。我認識一位做小生意的張老板,前幾年趕上風口賺了些錢,心思活絡想搞點投資。他老家在二線城市下面的地級市,看中了當地新區描繪的美好藍圖,咬牙在規劃中的新CBD邊緣,斥資近千萬買了整整一層寫字樓。結果呢?藍圖兌現得太慢,招商稀稀拉拉,現在租金水平只有他當初預計的一半多點,空置率常年維持在4成以上。每個月面對十幾萬的銀行貸款賬單,壓力山大。
最近一次見面聊起來,他說現在根本不敢指望樓市反轉套現離場,那太遙遠了。他開始認真研究當地政策,打聽有沒有扶持“產業升級”或者“靈活辦公”的窗口,盤算著能不能把這層樓進行合規改造,也許分割成單元,或者引入共享辦公運營商,打造成面向小微創業者的“共享直播基地”、“微型創客空間”,甚至利用層高優勢做些有特色的Loft空間,好歹把空置率降下來,實現點“以租養貸”。這何嘗不是冰冷市場壓力下,個體努力尋找活路、嘗試“自我造血”的生動縮影?
張老板這種“盤活存量、尋找出路”的需求,或許比那些隔靴搔癢的“邊角料”政策更能預示市場未來的真實脈動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