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偉在加工干煸炒面
掃碼看視頻
城關區華亭街有個“尕鮮哥炒面”飯館。每當正午時分,這家不足50平方米的小店便被鼎沸人聲填滿,桌席間攢動的人頭里,既有西裝革履的上班族,也有背著書包的學生,甚至還有推著嬰兒車的街坊——他們都是奔著那碗傳承了30年的干煸炒面而來。
90后的店主鮮小偉正站在后堂的灶臺前,他手腕一翻,鐵鍋在燃氣灶上滑出半道弧線,火苗“騰”地躥起半尺高,裹著紅蘿卜、青菜、韭菜的香氣撲面而來?!懊垮伇仨毘磯蛭辶昼?,少一秒都出不了這個味兒?!彼^也不抬地說著,手下的動作卻絲毫不停,撒鹽、加醬油、放牛肉臊子,調料瓶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下都精準得像在表演魔術。
灶臺上的童年記憶
上世紀80年代末,鮮小偉的父母在蘭州街頭支起第一個鐵皮灶臺,煤爐里的紅火苗舔著鍋底,母親站在寒風里顛勺的身影,是他童年最溫暖的畫面?!澳菚r候條件差,父母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揉面,冬天手凍得通紅,可炒出來的面永遠是熱乎的?!滨r小偉記得,每次放學路過攤位,母親總會變戲法似的從鍋里挑出一大碗,臥上兩個金黃的荷包蛋,油星子濺在搪瓷碗沿上,混著韭菜的清香,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的滋味。
30年前,父母在楊家橋開起第一家正經店面時,鮮小偉剛上小學。每天放學后,他書包一扔就扎進后廚,踮著腳尖扒著灶臺看母親炒菜。母親總說:“炒面要像做人,火候不到就不入味,心思不誠就不香?!边@句話像顆種子,在他心里生了根。2006年,不到20歲的鮮小偉第一次拿起炒勺,是在北京姑姑的店里。“光練顛勺就磨破了兩根手指頭,姑姑看著心疼,可我知道,這是必經的路。”他笑著說,當時為了掌握火候,常常盯著火苗看幾個小時,直到能憑“火嘯聲”判斷溫度。
一碗面里的匠心密碼
中午12點的后廚,像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鮮小偉和三個伙伴分工明確:配菜區的胡蘿卜切得粗細均勻,菜碼得整整齊齊,煮好的手工面條泛著玉色的光澤。“面條必須是當天現拉的,煮到八分熟再過涼水,這樣炒出來才筋道?!滨r小偉一邊解說一邊將面條倒進熱鍋。鐵鍋與灶臺碰撞出清脆的響聲,火苗“嗡嗡”地舔著鍋底,配菜與面條在高溫下快速融合,升騰的熱氣里飄著牛肉的醇厚與蔬菜的清爽。
“干煸炒面的秘訣,在于‘干’和‘香’?!滨r小偉手下的炒勺翻飛如舞,“涼面直接下鍋,不用勾芡,大火逼出水分,吃起來才干爽。就算放涼了也不坨,晚上加熱照樣好吃?!?他指著案臺上的牛腱子肉,“每天早晨去市場挑肉,現煮現切,保證新鮮。”記者注意到,小店的墻壁上畫著中山橋和老街巷的彩繪,突出了蘭州特色文化。墻角的綠蘿垂著藤蔓,與整潔的操作臺相映,透著股年輕店主的巧思。除了招牌炒面,菜單上的虎皮辣椒、土豆片也透著家常味,不少熟客都是“一碗炒面加兩小菜”的標配。
從街邊攤到連鎖店的夢想
“今天才賣到260碗,不算多。” 鮮小偉擦了擦額頭的汗,語氣里帶著年輕人的謙遜。兩年前從父母手中接過這家店時,他心里既忐忑又篤定。父母那輩人靠著一口鐵鍋,從街頭攤做到固定店面,供他讀完學,這份堅守讓他動容?!案赣H總說,做餐飲就像熬湯,得慢慢燉才有滋味。”現在,父母在別處新開了家店,卻總放心不下兒子,每天清晨5點就來幫忙備料,“他們嘴上說放手,其實天天都在‘監督’我。”現在,他計劃著將來在市區再開幾家連鎖店。“不僅要保留老味道,還要讓更多人知道蘭州不只有牛肉面?!?/p>
暮色漸濃時,華亭街的路燈亮了起來。小店依舊人聲鼎沸,鮮小偉在后廚的火光里忙碌著,身影與30年前灶臺前的母親漸漸重疊。這碗承載著兩代人記憶的干煸炒面,在90后店主的手中,正翻炒出屬于新時代的滋味。或許不久的將來,“尕鮮哥”的招牌會出現在蘭州的更多街巷,而那口鐵鍋里的傳承故事,還將繼續沸騰下去。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