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在7月8日又上演了一出針對我國的強硬戲碼:簽署行政命令,禁止中國企業購買美國農田,還揚言要收回中資已購土地。
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在發布會上更是振振有詞,宣稱這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防止“外國對手”控制美國土地。
這事兒表面看氣勢洶洶,可細究起來卻透著古怪。91票對7票的壓倒性票數并非新鮮事,而是2023年拜登政府時期國會就通過的舊法案。特朗普不過是把冷飯熱炒,選在中美第二輪經貿談判剛取得些許進展的微妙時刻端上桌。
特朗普為何選中農田議題發難?答案藏在華盛頓的政治生態里。中美剛在倫敦結束的第二輪談判其實取得了一些進展:
美國取消部分對華出口限制,雙邊貿易出現回暖跡象。但談判成果沒達到特朗普團隊吹噓的“全盤勝利”,美國國內鷹派開始質疑他對華“軟弱”。而農田禁令來得正是時候。
中國投資者在美國擁有的農地占比僅為0.0003%,且近年來持有量還在持續下降。相比加拿大持有的1530萬英畝美國農地,中國的27萬英畝簡直微不足道。
這么點土地要說威脅美國糧食安全,連美國農業專家都暗自搖頭。但對特朗普而言,農田是個安全又討巧的出氣筒:
既不會像科技制裁那樣引發中國強烈反制,又能讓國內選民看到他“對華強硬”的姿態。這種政治算計的精明,遠超過政策本身的實際意義。
美國政客把“國家安全”當萬金油用的手法越來越嫻熟。從5G到半導體,從TikTok到農田,只要貼上“中國威脅”標簽,任何歧視性政策都能包裝成愛國行動。
但數據揭露了另一番景象。在佛羅里達和蒙大拿等26個州出臺限制中國人購地令的同時,加拿大投資者依舊在美國自由購置大片農田。
阿肯色州在去年強制中企出售160英畝土地并罰款28萬美元,州長還得意洋洋宣稱“讓他們付出了代價”。而對加拿大企業?他們連一句提醒都沒收到。
更諷刺的是,就在特朗普政府限制外資購買農田之際,中國卻在持續推進對外開放:2024年9月發布的有關被準入外商的管理政策中,將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減至29條。
而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更是實現“清零”。中國制造業開放水平已超越相當一部分發達經濟體。這種對比下的美國政策,活脫脫成了國際貿易課堂的反面教材。
特朗普團隊一邊在農田問題上高調施壓,財政部長貝森特卻悄悄釋放“愿談”信號,期待第三輪談判。這種打拉結合的手法背后,藏著美國一個難以啟齒的軟肋:稀土。
美國軍工產業高度依賴中國的軍用稀土供應,而美國自己的稀土儲備僅能維持幾個月的軍工生產需求。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控,直接掐住了美國軍工業的命脈。
倫敦談判后,美國部分解除對華出口限制,被視為向中國示好的姿態,希望換取我國在稀土問題上的讓步。
但我國堅守底線,稀土管控政策未見松動。眼看“交易”不成,特朗普才搬出農田禁令,試圖制造新的談判籌碼。
中國對美方急切開啟第三輪談判的請求反應審慎。外交部發言人并未明確表態,只暗示“時機尚不成熟”。這種淡定姿態凸顯了一個事實:在稀土這場博弈中,著急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
美國農地禁令最危險之處,在于其追溯既往的特性:不僅禁止未來交易,更威脅收回已合法購得的土地。這種對既有產權的侵犯,正在動搖國際社會對美國市場規則的信任。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投資問題政治化的言行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有損外界對美國市場環境的信心”。
這種政策帶來的寒蟬效應已經開始顯現。當投資美國農地都可能被扣上“間諜”帽子時,其他領域的外資怎能不心生警惕?美國一貫標榜的“契約精神”,在政治利益面前變得脆弱不堪。
諷刺的是,特朗普政府揮舞保護主義大棒之際,中國正按既定節奏擴大開放。從2017年至今,中國連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
全國版清單限制措施從93條減至29條,自貿試驗區清單從122條減至27條。這種開放不是迫于壓力,而是基于自身發展需求的戰略選擇。
回顧美國排外歷史,當前針對中國投資者的限制令人想起1882年的《排華法案》。當年以“保護就業”為名排斥華人勞工,今日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購地,歷史套路驚人地相似。
阿肯色州開出的28萬美元罰單,佛羅里達州在軍事基地周邊劃設的購地禁區,這些零散的地方政策正匯聚成系統性歧視。而聯邦層面的推波助瀾,更讓這股逆流獲得官方背書。
當美國政客在發布會上得意地宣布“讓中國人付出代價”時,他們似乎忘了,中國已連續多年是美國最大貿易伙伴之一,中國企業為美國創造大量就業和經濟增長。
傷害這些合作伙伴,最終受損的將是美國自身的經濟生態。特朗普的農田禁令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內在矛盾:
既想展現壓倒性優勢,又無力擺脫對中國的戰略依賴;既要滿足國內反華情緒,又不敢真正觸碰中國核心利益。
就在美國層層加碼限制外資購買農田的同時,中國宣布將進一步創新方式放寬外資準入,持續優化外資促進政策。兩種選擇,兩條道路,映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哲學。
羅林斯部長在發布會上宣稱“絕對不會讓外國敵人控制我們的土地”,這句話的潛臺詞或許是:當美國發現無法在公平競爭中取勝時,規則就可以拋在一邊。
但世界在看,投資者在記錄,歷史也會給出評判。畢竟真正決定中美關系未來的,從來不是幾片農田的歸屬,而是誰能在開放與封閉之間做出明智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