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周中傍晚,興南路385號梅隴鎮社區學校晶城校區314社區家庭教育專用教室常座無虛席。來自各行各業的“斜杠家長”們低聲交流著,翻閱著手中的資料,等待著“父母友好”課堂的開啟。這間教室承載著眾多家庭的育兒期待,也正成為家長們破局焦慮的起點。
“父母友好”課堂開班儀式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家庭教育責任主體后,如何將宏觀指導落地社區成為關鍵。梅隴鎮常住人口超30萬,學齡段人口占比約9%,龐大的教育需求背后,是傳統家庭教育理念與現代育兒困境的激烈碰撞。家長們普遍面臨的痛點在于:很難讀懂孩子言行背后的內在動因,以及應當采取何種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來應對困境。
課程體系開展創新實踐
梅隴鎮社區學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回應社區家長們的呼聲,勇于邁出社區家庭教育的第一步,通過與專業機構“元心理”和“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合作,創設“父母友好”課堂項目,通過不同維度、不同主題設置系列課程,為父母搭建一座“成長的燈塔”,得到了家長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認可。
“父母的成功若成為孩子的枷鎖,便會堵死他們的自我實現之路。”在《積極傾聽與共情孩子》一課中,元心理專家在課堂上直擊要害:“當家長習慣性否定孩子的學習成果,孩子可能在游戲中尋求超越父母的虛擬勝利。”這番話引發家長們共鳴,有人分享道:“在家當和事佬時,總覺得爸爸的苛責讓女兒委屈。”
學員李佳的經歷頗具代表性。面對青春期兒子“順而不從”的沉默,她曾陷入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課堂上,當專家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規律時,她突然意識到:“原來大家都在經歷相似的困境。”這種共鳴帶來的“被治愈感”,讓她主動報名參加家庭教育志愿者培訓:“生而為父母,更需要探究教育方法。”
棉花糖的主講老師認為:“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但如何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學問和藝術。做孩子的支持者,讓他有力量成為他自己。”
區別于傳統“老師主導”的教學模式,“父母友好”課堂系列課程通過卡牌互動、情景模擬實操等,鼓勵家長相互傾訴,主動邁出改變的步伐。社區學校金佳慧老師強調:“課程的核心是讓家長在互助中療愈焦慮,實現‘育兒育己’的雙向成長。”許多家長不僅持續參與課程,更主動成為志愿者轉發開課消息,形成良性循環。
一場心靈的療愈
“去做心理咨詢,總怕被人誤解家里有‘問題’。”一位家長的坦言道出許多人的顧慮。而“父母友好”課堂以社區為載體,巧妙化解了這種困境——當家長對家人說“我去上課”,既規避了心理咨詢的標簽化壓力,又為自我成長找到了合理出口。
這里沒有昂貴的咨詢費,只有低成本、無隔閡的交流平臺。家長們在課堂上卸下“權威”面具,學著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有人因案例共鳴紅了眼眶,有人第一次聽懂孩子沉默背后的真實訴求。
從課堂到社會的“漣漪效應”
這間小小的教室,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親子關系的溝壑,也點燃了改變的勇氣。當家長們開始反思“你應該聽話”的執念,嘗試蹲下身與孩子平等對話時,教育的本質便從對抗走向了共鳴。正如課程初衷所言:理解始于方寸,成長源于共情。
以往代代相傳的教育理念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逐漸顯得不合時宜。每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微縮的社會,家庭內部矛盾若沒有處理好,小則影響家里所有成員的生活,大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家長要學會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從單向地教育孩子轉變為與孩子一同成長、共同學習。
如今,貫穿全年的家庭教育課程正陸續展開,從多維度覆蓋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難題。梅隴鎮社區學校用實踐證明家庭教育的革新,不必依賴宏大敘事,而是始于社區一角的溫暖共振。
供稿:梅小萱
編輯:李昕玥(實習)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