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錚
綜合媒體報道: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2020年12月31日通報了2020年三峽工程運行情況,通報稱工程運行良好,防洪、航運、發電和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發揮顯著。
據通報,2020年汛期,長江流域梯級水庫以三峽水庫為核心實施聯合調度,成功應對5次編號大洪水,發揮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其中三峽水庫累計攔蓄洪量305億立方米,破歷史紀錄,最大降低下游江段水位4米,平均縮短下游河段主要控制站水位超警戒13.4天,避免了荊江分洪區的啟用,使荊江分洪區內60萬人口避免轉移,49.3萬畝耕地避免被淹沒。
1956年。毛主席在視察武漢長江大橋時寫下一首著名的詩篇《水調歌頭·游泳》,其中有“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句子。47年過去的2003年6月15日,“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三峽大壩投入使用,庫區蓄水到135米。
但是,自從三峽工程施工開始,就有各種聳人聽聞的傳言。甚至一度有“三峽大壩已變形,決堤在即”的言論流傳于社交網絡。2019年7月6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三峽集團)官方發布《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談三峽大壩安全監測系統和壩體變形現狀》一文,專門做出回應,稱三峽工程的各建筑物工作性態正常,工程運行安全可靠。
事實上,早在三峽蓄水之前的2003年06月07日,就有關于三峽的各種質疑聲音,三峽工程論證專家領導小組的技術總負責人潘家錚通過CCTV《面對面》節目,對敏感問題接受了采訪。
潘家錚,1927年11月12日,潘家錚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中科院院士,水工結構和水電建設專家,參加過葛洲壩、二灘、龍羊峽等幾乎所有我國大中型水電工程的設計和決策工作。
20世紀80年代,潘家錚在北京筒子樓
潘家錚在三峽工地
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三峽工程剛剛開始規劃論證時,潘家錚明確表示了反對意見。他說,修這么大的工程,全國的錢都放在里面也不夠。到了1986年,水電部聘請了412位各行業專家,從14個方面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重新評估。最后,潘家錚作為匯報人,向國務院、全國人大和政協作了匯報和解釋。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評估時九位專家沒簽字;1992年通過時,三分之一票流失,177票反對、600多票棄權。對于這種情況,潘家錚的看法是:有人對三峽工程不夠了解,聽贊成的人講講也有道理,聽反對的人講也有道理。那怎么辦?就投棄權票,這是負責。有反對票,也是正常的,全票通過是靠不住的。
潘家錚有個著名的說法,“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是那些反對者”。他認為可以從反對票里分析,從正面上吸取他們的意見。
他說:“原來我們的論證工作,設計工作,有些地方就是做得不夠深,不夠細,他提出這個問題,這個要你答復,這個要你解釋,這個他有不同意見,你不能不解釋,不能不答復。”
他給出了一個具體例子:當時有人認為,三峽壩址有條很大的斷層,在這個地方修壩危險極了,將來這個地方有錯動,整個地方都完了。于是,他們做了深的工作,發現那個所謂的斷層其實是一個地形、還有一些其他原因造成的,并不是斷層。這樣,就踏實了。
針對質疑的其他問題,如:中國的國力能不能夠修建三峽;修建三峽是不是會物價上漲,經濟崩潰;中國人技術上有沒有這個本領在長江上修這個壩;有沒有本領制造這么大的機組,在上面安全運行……等等,也都有了明確結論。
當時的焦點之一是泥沙問題,有人認為泥沙淤積可能引起庫區水位提高,給兩岸帶來洪水隱患,甚至危及重慶港。潘家錚說設計分級蓄水,其中的考慮一方面是移民的的壓力,一方面就是要檢驗當初設計論證時考慮的泥沙運動規律是不是相符。如果相符的話,就可以按照原來設想逐級地升上去。如果有區別,可以及時調整。
對于環境污染問題,潘家錚的觀點是:由于水庫的水是流動的,每年水位漲落有三四十米之多,所以不會變成一個污水塘。
三峽大壩全景
1975年9月,潘家錚(左一)參加新安江電站大壩鑒定會議
對于引發地震的擔憂。潘家錚說,水庫促發地震,要有地震的內因存在,有大斷層,如果沒有這個內因,再蓄多大的水,它也促發不了地震。就象一只雞,雞蛋有大有小,但無論如何養不出一個蛋比雞還大。
至于對下游長江口(上海)的影響,潘家錚認為三峽離開長江口一千幾百公里,怎么會對上海市有什么影響呢?
關于三峽工程投資,從最初動議的三百多億,一直到今天的二千億。潘家錚也給予了解釋。他說,三百多億叫做靜態投資。我們做工作的時候是80年代。80年代,小黃魚多少錢一斤,現在你到超市里買黃魚多少錢一斤?你能說為什么這條黃魚當初我只有一毛錢兩毛錢買的,現在是幾十塊錢買的,你能這么去問嗎?修三峽工程要花的錢是在十多年之內,一年一年投入的,每一年物價都在變動……
在那次采訪中,潘家錚說,關于三峽工程的爭論可能會爭論100年,三峽工程也不能說什么問題都沒有了,需要在運行中接受考驗、不斷優化。沒有任何一個工程百利而無一弊,具體到三峽工程得是長遠的、失是短期的;得是全國性的,失是局部的。
2012年7月13日,潘家錚在北京逝世;當時,我國總庫容超過200億立方米的水電站共有5座,依次為三峽、丹江口、龍灘、龍羊峽和新安江電站,其中每一個都凝聚了潘家錚的心血和汗水。他殫精竭慮、勵精圖治,為我國的水電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被譽為“江河之子”。此去經年,如去愿潘老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