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世界局勢急劇變化,俄烏沖突已持續三年半,歐洲安全格局長期動蕩。聯合國難民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歐洲難民人數首次突破1.25億,歐盟各國因烏克蘭危機加劇移民管控,經濟壓力持續加碼。
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全球油價年內漲幅超過14%,國際金融市場頻繁波動。全球地緣安全風險指數處于近十年高點。
短短一周,美國和烏克蘭的對華政策發生重大轉折,澤連斯基對中國企業揮下“制裁大棒”,這一連串動作背后,折射出各方博弈新動向。
制裁中企背后的“急轉”與美烏關系實況
7月初,美國白宮政策大幅轉向。特朗普政府原本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外界普遍解讀為美國“戰略收縮”,試圖將重心轉向亞太地區。
美國防部一度擱置了對烏克蘭的“愛國者”防空系統和高精尖無人機等武器供應,基輔方面倍感壓力,烏軍在頓巴斯和哈爾科夫等多條戰線出現兵力、裝備緊張。
僅過數日,特朗普團隊突然宣布恢復對烏援助。白宮聲明,美方將繼續為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系統、數萬套反無人機裝備及多型自殺式無人機。
澤連斯基隨即高調表示,烏克蘭將在美國支持下獲得“數十萬架無人機”,并將以新技術應對俄軍前線壓力。美烏軍事合作的重啟,提振了烏克蘭的士氣,也引發了俄方的高度警惕。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緊隨美國政策調整,迅速簽署總統令,對5家中國公司實施制裁。烏方稱,這些中企與俄羅斯有貿易往來,或在俄軍無人機設備中發現了相關企業的零部件。
烏克蘭外交部同步發布制裁聲明,宣稱將阻止被列制裁名單的中企參與烏克蘭戰后重建、能源、交通等所有重大項目。
烏克蘭并未給出明確證據,相關指控主要是配合美國輿論,呼應西方對中國科技企業“涉俄貿易”的指責。這一連串動作,被外界視為烏克蘭向美國“表忠”的最新表現。
自俄烏沖突以來,烏克蘭外交決策時常與美國步調高度一致,澤連斯基政府一度被質疑缺乏自主性。此次制裁動作,恰逢特朗普團隊“回頭挺烏”,外界普遍解讀為烏克蘭主動“表態”,以穩固美烏聯盟。
烏克蘭內部政局調整與“安撫特朗普”操作
烏克蘭政府近期還對駐外機構進行重大調整。澤連斯基撤換了駐美國大使馬爾卡羅娃,理由是其與特朗普政敵來往密切。
在美國總統換屆、黨派博弈加劇背景下,烏方頻繁調整駐美外交團隊,意在化解與特朗普團隊的隔閡。烏克蘭媒體普遍認為,澤連斯基希望借此向白宮和國會釋放善意,強調烏克蘭對美“一心一意”。
烏克蘭制裁中國公司,成為其向華盛頓“表態”的直接方式。部分烏克蘭智庫和官員私下承認,制裁更多是“政治姿態”,實際經濟影響有限。當前烏克蘭對美戰略依賴度極高,澤連斯基深知,“討好”美國才是政權穩定的關鍵。
俄烏前線持續焦灼。6月底,俄軍大規模增兵哈爾科夫、扎波羅熱和盧甘斯克,烏軍傷亡和裝備損失增加。
俄方不斷強化對能源、交通樞紐的打擊,烏克蘭多地電力、供水、基礎設施多次癱瘓。烏政府內部對戰局前景不樂觀,社會不滿情緒升溫,部分城市爆發小規模抗議。
烏克蘭此前曾試圖對庫爾斯克等俄邊境地區發動反攻,但實際效果有限。多名烏軍高級將領承認,缺乏高精尖裝備和防空系統,是烏軍作戰能力受限的重要原因。
俄軍新一輪火力打擊,對烏克蘭工業區、彈藥庫、交通線造成重創。澤連斯基的對外動作,被認為是為國內困境“找出口”,通過對華制裁等“強硬”措施,試圖轉移社會矛盾和媒體焦點。
烏克蘭高調在國際媒體炒作“中企零部件出現在俄無人機”,缺乏第三方權威技術鑒定。專家分析,西方對中國企業的“涉俄貿易”指責,更多是出于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競爭力的目的。烏克蘭配合美方輿論節奏,實際是“借刀殺人”,希望借助外部壓力穩住自身援助渠道。
烏克蘭“制裁”措施的實際影響與經濟現實
烏克蘭此次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措施,主要是禁止相關中企參與烏克蘭戰后重建、能源、交通等經濟領域項目。
烏克蘭媒體報道,被制裁的五家中國企業,涉及新能源、工程機械、航空航天等領域。烏方強調,今后將對所有“涉俄”中企實行“零容忍”。
當前烏克蘭戰后重建資金極度短缺。5月,世界銀行發布報告稱,烏克蘭基礎設施重建需求超過5000億美元,歐盟與美國多次承諾提供資金,但實際到位進度緩慢。
國際資本普遍對烏克蘭市場缺乏信心,投資額度遠低于預期。烏克蘭經濟部數據顯示,自2022年底起,烏克蘭外資流入同比下降近30%。
中國企業對烏克蘭重建投資始終保持謹慎。多家中國央企、工程公司對烏克蘭重建市場興趣有限,對烏克蘭政治、金融、法律環境表達疑慮。
馬達西奇事件至今未有妥善解決,烏方拖欠中企巨額資產,造成雙方信任危機。中國商務部多次提醒企業關注烏克蘭市場風險,謹慎評估投資回報。
烏克蘭政府“制裁大棒”的實際殺傷力極為有限。中國工程院專家指出,烏克蘭重建依賴外部資金和技術,若對中企“一刀切”,自身損失更大。
烏克蘭的“制裁”更多是象征意義,難以對中國企業構成實質性威脅。部分外媒評論,烏克蘭“搬石頭砸腳”,退出中國企業后,重建成本和技術門檻將大幅提升。
中方態度與全球格局的現實變化
中國政府對烏克蘭“制裁”反應克制。外交部在例行發布會上強調,中企自主經營權不容干涉,烏克蘭無權干預中國企業正常貿易。
中國未對烏克蘭進行對等反制,始終保持理性和包容。近年來,烏克蘭在臺灣等問題上多次“作妖”,中國并未采取對等行動。專家認為,中國對烏克蘭的寬容,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若烏方持續挑釁,中方或將調整政策。
中國企業普遍認為,烏克蘭重建市場投資風險極高,且政治局勢不穩,法律體系落后。上半年,已有多家中國上市企業主動暫停與烏克蘭的合作談判。
中國貿促會發布的最新調研顯示,超過70%的受訪企業認為烏克蘭重建投資“不具吸引力”。北京多家智庫提醒企業:“烏克蘭重建不是香餑餑,而是無底洞,不宜盲目參與。”
烏克蘭曾大規模拖欠中國企業投資款項,導致馬達西奇、中鐵建等多家龍頭企業蒙受巨額損失。至今雙方經濟糾紛尚未解決,烏方信譽在中國市場大幅滑坡。中國相關產業協會表示,烏克蘭“制裁”措施主要是象征性政治動作,對中企實質影響有限。
參考資料:
中國網觀點中國:2025-07-07 13:20:大國博弈下,烏克蘭面臨被進一步邊緣化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