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輿情部
近日,普利司德(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在網上爆料:經招商引資入駐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后遭遇過度執法,幾個月后便被迫遷走。坪山區相關單位、部門回應:行政執法程序合法合規,不存在過度檢查等問題。雙方各執一詞,引發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普利司德是坑梓街道招商引資項目,從惠州遷入。該企業表示,對廠區裝修調試階段發現不明來源危化品的責任認定不認可,而且街道兩三天一次的執法頻率,與招商時承諾的服務型政府理念相悖。
上述報道中,坑梓街道辦回應,普利司德需承擔“未按規定儲存危險化學品”的責任,與物品歸屬無關。同時,不存在頻繁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問題,地方對該公司只有一次初次指導服務和一次專項執法檢查,之后執法員前往該公司是為了完成執法檢查后續工作流程。
不少網民同情企業遭遇,認為街道明顯過度執法,不然不會寧可遭受前期投入的巨大損失,也要搬走。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涉及危化品,應該依法依規嚴肅檢查,安全生產是最重要的。
7月5日,坪山區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情況通報稱:執法過程全程使用執法記錄儀記錄,行政執法程序合法合規,不存在過度檢查等問題。坪山區公安機關正依法依規對涉嫌惡意散播謠言、阻礙執法辦案、?;窚缡У刃袨殚_展調查。
一些事實尚待調查厘清。但本次事件在短時間內使輿情呈現高敏感狀態,值得思考。
一方面,行政執法程序合法規范,一直備受關注。近年來,一些地方部門過度執法、逐利執法等負面輿情頻發,公眾對此類問題普遍持警惕、反感態度,很容易引發情緒化討論。
作為經濟特區,深圳一直以高水平營商環境著稱,市場化、法治化是其重要標識。公眾對深圳行政執法程序的合法合規,一直都有很高期待。
該事件中,企業投訴的過度執法情況,與公眾認知中的深圳存在較大落差。在是非難辨情況下,輿論焦點很容易從個別事件上升至整體營商環境。
另一方面,坪山區相關單位、部門未能及時、全面回應輿論的核心質疑。
7月1日,企業方在微博發長文引發關注。2日,媒體跟進報道并刊發街道的回應。3日、4日,輿情發酵達到高峰。5日,坪山區相關部門發布執法檢查情況通報。
值得注意的是,7月2日,街道的回應很及時,然而,其內容顯得生硬、倉促,反而直接導致輿論發酵,猜疑加劇。
7月3日至4日,輿情達到高峰期。在關鍵48小時內,坪山區相關單位、部門未能及時發聲,錯過了平息質疑的最佳時期。
7月5日,坪山區相關部門雖然發布通報,詳細說明事件經過及執法過程,但針對輿論普遍關注的?;返娜ハ颍⑽垂家恍┏醪浇Y論。畢竟從4月25日?;贰皥笫А保呀涍^去了快3個月。事涉公共安全,語焉不詳。
通報內容的局限性與一些關鍵信息不明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官方回應的實際效果,繼續留下了懸疑待解的想象空間。期待相關部門后續調查結果的公布,能還原更多細節。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企業與地方本是“雙向奔赴”。當出現矛盾時,二者既未能通過法律法規定分止爭,也不能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而是在輿論場上相互指責,最終無論孰是孰非,都是“雙輸”。
該事件也帶來諸多啟示:
首先,一些單位、部門需警惕“重招商、輕服務”的傾向。多一些入駐前合法合規指導,或許能少一些事后追責。招商、服務與管理全鏈條貫通,讓企業招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其次,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又需要在法理情之間找到動態平衡。比如,不斷完善執法細則與監督機制,避免因自由裁量權、標準不一帶來的不公平感。
最后,將輿情評估前置到執法各環節,實現源頭治理。把握輿情處置黃金窗口期,正面回應核心疑點,消弭公眾疑慮。與當事方保持充分溝通,疏導情緒,避免“對抗敘事”持續發酵。
唯有通過多維度、系統性的治理創新,才能在復雜的輿論場中既守住法律底線,又贏得公眾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