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叢書共六分冊,在經過兩年精心策劃、撰寫、編輯后,終于成功問世。編創團隊在多年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積累非常深厚,思慮較為周全,而且做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使得這套書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我作為叢書總主編,簡要歸納之下,感覺有以下諸點,值得約略言之。
一
專業的執筆團隊
叢書的執筆團隊值得一提。2016年由我擔任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通史”系列(五卷本)問世,就因撰稿團隊“極度豪華”而引人注目——囊括了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時任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兩任前任理事長、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時任所長等數十位國內外科學技術史一流學者。
此次“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依然保持了專業團隊撰寫的傳統。本套書由我確定框架結構,由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的八位博士執筆撰寫。優秀的創作團隊,既保證了學術基礎的深厚扎實,又帶來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二
內容上貫通古今
在長達數千年的人類文明歷史畫卷里,王朝的興衰、帝王的更替、王侯將相的命運沉浮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但構成人類文明史最為基本的內容的,卻是物質生活條件的持續改善和人類對于自然的不懈探索與研究。隨著歲月流逝,昔日的宮殿、城堡大都已化為灰燼,赫赫戰功也大都煙消云散。洗去鉛華留本色,狂沙淘盡見真金,支撐每一時代人類物質生活方式的技藝卻世代傳承,反映人類對自然界知識增進的科學理論歷久彌新。
之前常見的科學技術史讀物,往往將古代和現代人為割裂,并回避談論當代的內容。例如談古代通常止于1911年辛亥革命,談現代則經常止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內容貫通古今,全面覆蓋,全套書上起遠古,下及當代,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的科學技術成就,被勾勒出一個完備的整體。
在浩若繁星的中國古代發明創造中,“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無疑是其中最璀璨耀眼的那幾顆,它們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的偉大技術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科技和文明的進步。作為全系列的開篇,第一冊第一章便首先介紹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如何發明,又是怎樣傳播到國外的;它們的對外傳播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圍繞著四大發明的發明權產生了什么樣的爭執;我們今天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四大發明”等。
系列中第一冊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二冊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在天文學、地理學、醫學、數學、農學、博物學等科學領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系列第三冊、第四冊主要介紹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這其中既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紡織、烹飪、衣食、建筑、航運等方面的發明創造,也有天文儀器、樂器、冶金、陶瓷、水利工程等領域的輝煌成就。
系列第五冊、第六冊則從中外交流的角度,梳理了數千年來中外科技交流的歷史。自漢代以后,中國科學技術曾受到過古希臘、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阿拉伯等地區外來科技文明的影響。明末清初歐洲天主教傳教士來華,徐光啟、利瑪竇等人嘗試將西方科學整體移植到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今,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中國科學技術由落后到跟跑再到領跑,實現了歷史性的巨大跨越。
三
論述時提要鉤玄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于物化了的、豐富多彩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去發掘、整理、研究,才能揭示它博大精深的真實面貌。
要在有限的篇幅中,以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形式和風格,勾勒出中國五千年科技成就的整體面貌,這對我和團隊執筆的博士們,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高難度的。我們遵循的原則是:既要保持知識體系的相對完整和正確,又要能夠喚起青少年對中國科技史的興趣。實現前者的路徑是“提要”,實現后者則需要提供適當的個案和細節,路徑可謂之“鉤玄”。最終“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通過14大科學領域、上百個人物故事、近千幅與內容相呼應的圖片,以及數千個知識點,勾勒出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中科學技術成就的整體輪廓。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重要科學技術成就,從“兩彈一星”到高鐵,直至屠呦呦首獲“諾貝爾獎”,皆有重點論述。
四
分類大事年表和精美插圖
科學史中不是每一個部分都能喚起青少年讀者的興趣,也不是每一個部分都能讓青少年讀者輕松理解,所以我們的選擇,肯定不能追求全面覆蓋中國科學技術通史的所有知識。“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所采用的分類大事年表,在同類讀物中不失為一種創新,不僅方便讀者記憶重要知識,而且能夠幫助建構相關知識的相對完整體系,實有一舉數得之效。
這種分類大事年表,實際上是傳統的“大事年表”和“名詞解釋”的精簡結合版。由于我們在編撰“中國科學技術通史”系列時已經積累了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在應用到“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上時,“工藝”已經比較成熟。簡約的文字、極具辨識度的圖標、清晰的時間線、關鍵時間節點的中外對比,仿佛一張導游圖,帶你重新梳理五千年來人類科技進步的足跡。
全套書配有近千幅精心選擇的插圖,它們中既有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鎮國之寶”圖片,也有全國各地博物館和文物部門的珍貴藏品圖片,還有來自英國國家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與中國科技有關的難得一見的圖片,這些插圖也使得本套書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圖文的完美結合,為讀者呈現了中國科技上下五千年的視覺盛宴,讓讀者在科技長廊中輕松漫步,流連忘返。
圖片選擇不當、圖片位置不當、圖片內容誤認等,都是圖文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本套書從各種來源采擇了近千幅圖片,避免上述差錯的任務相當繁重,為此本套書撰寫團隊和編輯團隊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在編輯團隊初步選擇并排版圖片之后,撰寫團隊再分工一張一張審核圖片;完成審核后再回到編輯團隊手中,出現疑問時再由我逐張判斷、解釋,直至雙方皆無疑問異議,這才定稿。這樣的程序雖然煩瑣,但是能夠保證圖片準確無誤,使得本套書真正當得起“圖文并茂”之譽。
五
避免與學校科學課程重復
目前市面上有關中國科學技術類的圖書,多為百科類讀物或某一領域的專著,要么是講述中國科學技術的某項發明創造,要么專門介紹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發明家的生平故事,要么是介紹某一部或幾部古典科學技術著述,對中國科學技術作系統、整體介紹的書籍,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我們在設計這套“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對于青少年讀者來說,讀科學知識和讀科技史,哪個更合適呢?我們的答案是:讀科技史讀物更為合適。理由至少有以下兩個:
首先,在青少年未來要接受的學校教育中,本來就會有系統的科學知識課程,課外讀物再去讀科學知識,難免會與學校的科學課程重復,造成時間精力的浪費。
其次,對青少年來說,學習如何做人,比學習如何做事更為重要。科學知識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事的,而人文熏陶才能教育青少年如何更好做人,而科技史正是溝通科技和人文的橋梁,優秀的科技史讀物,恰好可以給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文熏陶。
六
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科技成就,此其時矣!
中華民族的科技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為人類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中國古代在天文歷法、數學、農學、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1986年出版的《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中,統計了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300項基本的發明創造,其中中國占173項,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坦普爾認為,“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古代就已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大都屬于中國人”。
以前有一種影響相當廣泛的說法:中國古代即使有一些科技成就,但中國到近代已經全面落后于西方,所以現在再講中國古代的那些成就,已經沒什么意義了。有些人甚至認為還有壞處,會妨礙中國今天的進步。
然而,隨著中國近年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全面崛起,中國不僅在經濟上至少已經坐二望一,在科技上也已經開始迅速趕超西方。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既然我們今天可以領先,那我們以前曾經的那些領先,為什么不可以有全新的意義呢?
比如都江堰,這一兩千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灌溉著富饒的成都平原,放眼全球,這樣的技術成就也是極為罕見的。重新回顧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將和當下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發生密切的、有機的、深具內在性的聯系。
作者: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來源:《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系列叢書”由面向公眾的分冊《我們如何書寫科學》和面向青少年的分冊《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組成,以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為對象,從作者、編者、讀者三個角度進行評介,立體呈現出一部優秀科普圖書從創作、編輯到抵達讀者全過程中的編創理念、方法技巧、心得體會和發現收獲等。
排版:沈 丹
編輯:金夢瑤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