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50-2000)》的豆瓣頁面
《茶館》是微觀史學家王笛的代表作,共分上下兩冊。其中上冊《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后文稱“上冊”)的內地版已于2010年出版、2021年再版。
《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后文稱“下冊”)2022年7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相關簡介稱,該書通過考察成都的茶館、大眾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興衰起伏,揭示日常生活水面之下的種種博弈,“重新發現了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歷史”。
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
202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公布的相關信息顯示,《茶館》下冊的簡體版將由該社旗下的出版品牌“壹卷YeBook”引進。但后來相關信息顯示,《茶館》下冊的出版遇到阻礙,目前稿件需要重新審讀,何時能與讀者見面則尚不能確定。
近期,新創建的《茶館》下冊豆瓣頁面信息顯示,《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50—2000》將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據了解,該書雖未做大規模刪節,但考慮出版要求,部分措辭、語法有所調整。同時,《茶館》下冊的標題較港版有所變化,延續了上冊的主標題。
王笛《茶館》下冊因“對中國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英文版榮獲美國城市史學會2018–2019年度最佳著作獎。王笛在港版《茶館》下冊的中文版序言中,曾提及“本書中文版的出版波折重重”,其間的坎坷在他的出版經驗中“屬僅見”:
這本專著是我寫得最困難的書,在我的全部著述中,本書花的時間最長,付出的精力最多。本書的文獻收集和田野調查是在 1997至2003年間完成的,到2017年我把英文版終稿交給康乃爾大學出版社并完成本書的中文版,以及寫下這篇序言的最初版本的時候,已經過去整整20年了。我在當時無比輕松地寫道,這個 課題“現在終于要畫上一個句號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本書中文版的出版波折重重,其間的坎坷在我的出版經驗中屬僅見。從中文稿完成到修改這篇序言的第三稿,已經四年有余。需要說明,中文版的坎坷,與本書的學術性和寫作無關,而與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和時間段有關。
2006年《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完成后,我便將主要精力都投放到了這部書的寫作上,而且在2006至2007年度作為美國全國人文中心(NationalHumanitiesCenter) 的研究基金獲得者,在那里待了一學年,全部心思都放在本書的寫作上。當時想,有整整一年寫作的墊底,這個寫作計劃應該是很順利的。但是英文版初稿到2013年才完成,修改更是艱苦,花了幾乎四年的時間。
然而,所有的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本書英文版出版以后,受到學術界的極大關注,《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跨學科歷史雜志》(Journal of lnterdisciplinary Hist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評論》(The PRC History Review)、《中國評論》(Tbe China Review)、《歷史新書評論》 (History: Reviews of New Books)、《中國研究書評》(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等西方學術期刊發表了書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別是《中國研究書評》發表的長篇專題評述,對本書的學術貢獻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本書獲得美國城市史學會(TheUrban HistoryAssociation)頒發兩年一度的“最佳著作獎”(2018-2019),這是繼《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洽,1870-1930》 (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1870-1930)于2005年獲頒此獎的15年后,我第二次獲贊。頒贊詞稱:
本書的魅力在于從小的城市空間展示出大的政治變遷,這樣,成都茶館成為了一個微觀世界,由此可觀察MZ東時代的中國社會以及改革開放后的公共生活和經濟發展。本書以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取向,采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并挖掘各種歷史文獻,包括報紙、日記、個人記錄,以及茶館文化的口述資料,使這個研究非常深入。總之,本書不僅對中國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而且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非西方語境下的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這樣的重大問題。
《茶館》下冊簡體版已公開的出版信息: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50-2000》
作者: 王笛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7
大學問?中國城市史研究系列
- 內容簡介 -
本書為通過考察20世紀下半葉成都的茶館,探究大眾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興衰起伏,從而透視中國社會半個世紀的劇變。書中,作者將歷史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的方法結合起來,利用檔案材料及田野調查,聚焦茶館業主、顧客、藝人、掏耳匠等底層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們在茶館這一公共空間的喜怒哀樂、命運抉擇,從而展現出一幅飽滿、立體的城市生活圖景。通過本書,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城市的發展及其邏輯,還可以從這些細節背后,重新觸摸一座城市的歷史與記憶,理解當代中國的轉型與變遷。
- 作者簡介 -
王笛,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博士,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席教授。主要關注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觀史的研究。學術代表作有《茶館》《袍哥》等,歷史非虛構作品有《中國記事(1912—1928)》《消失的古城》等。其作品榮獲美國城市史學會(UHA)“最佳著作獎”、《亞洲周刊》“2022全球華人十大好書”、單向街書店文學獎、首屆呂梁文學獎等獎項。
- 目錄 (此為港版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導言: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城市政治轉型
社會主義國家和公共生活 / 公眾、公共生活與政治文化 / 1949 年以后 的中國城市:國家與文化 / 數據的評價與利用
第一部 公共生活的衰落 1950–1976
第二章 同業公會的終結與小商業的困境
民國時期的茶社業公會 / 同業公會的轉型 / 茶社業公會的重組 / 獨 立性的消失 / 新公會與經濟生活 / 新公會與“三反”、“五反”運動
/ 茶館業的蕭條 / 小商業與國家控制
第三章 國家控制與社會主義娛樂的興起
新文化機構的建立 / 接管戲班和戲園 / 打擊業余和自發的茶館娛樂
/ 取締打圍鼓 / 民間藝人的結局 / 大眾娛樂的社會主義改造 / 社會 主義國家與文化轉型
第四章 茶館生活的衰落
1950 年代的茶館生活 / 工業發展與茶館生活的矛盾 / 茶館里的政治 和階級斗爭 / 1960 年代前期的茶館表演 / 激進年代中的幸存者
第二部 公共生活的恢復 1977–2000
第五章 改革時期茶館業的復蘇
枯木逢春 / 街角茶館的歸來 / 新式茶樓的興起 / 與公園和寺廟共存
/ 茶館的多種功能 / 茶館就是一個市場 / 生意場上的競爭 / 改革時 代的國家、市場與茶館
第六章 公共生活中的市民與外來工
共同興趣與社交 / 娛樂場所 / 老年人的世界 / 男女服務員 / 進城謀 生的人們
第七章 麻將與小區生活
關于麻將的訴訟 / 個人的故事:個體權利與集體利益 / 街坊的故事:居委會的困境 / 城市的故事:怎樣塑造自己的形象?/ 國家的故事:地方問題還是全國問題?/ 公共生活中的市民、街坊與城市
第八章 結論:國家、茶館與公共領域
早期政策:連續還是中斷?/ 國家與茶館娛樂 / 茶館的復興與解放了 的市場 / 改革開放后的文化問題:國家與地方 / 公共領域與公民社會
/ 茶館的現代性與生命力
征引資料 中文數據 日文資料 英文資料 后 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