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指引
文/張紹山
我的童年,是在神女峰對面的小山村度過的。那時,村校和家里幾乎沒有圖書。在那個精神文化極度匱乏的環境里,書籍成了我遙不可及的奢望。
有一次,去鎮上走親戚,我偶然發現他們家有《作文報》和《兒童雜志》。那一刻,內心的羨慕如潮水般涌起,多希望他們能把過期的報刊送給我,可話到嘴邊,又被莫名的羞澀堵了回去。
參加工作后,我開始了“報復性”買書。哪怕是在圖書館借過并看完的書,也要買一本新的放在書架上。這或許是童年留下的“后遺癥”,是對曾經匱乏的精神的一種補償與療愈。看著自家書架上那一排排整齊的書脊,親切感總會油然而生。
有時候,坐在書房中,并非為了閱讀,只是隨意看看那些書名,內心便有莫名的寧靜。這些讀過和未讀的書,宛如一位位老友,見證著我曾經關注什么、喜歡什么、追尋什么,無聲訴說著我的心路歷程,串起了我的精神發育史。
這些年的讀書時光,最珍貴的記憶,當屬和兒子共讀經典。一盞臺燈下,我輕聲誦讀、細細講解,孩子搖著頭背誦。當讀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時,顏回對孔子的贊嘆,竟成了我內心的真實寫照。真是年少不讀孔夫子,讀懂已是中年人。
圣賢的智慧,猶如巍峨高山,讓人望而生畏,卻又充滿吸引力。奇妙的是,與他們“對話”無需跋山涉水,只需翻開書頁,他們的思想便會跨越千年,在字里行間與我們相遇。人生路上的諸多難題,原來圣賢們早已經歷,并留下了智慧的答案。
有一天,我給兒子講《道德經》中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我告訴他,上等人聽聞“道”后,能融會貫通,并付諸實踐,做到知行合一;中等人對“道”似懂非懂,有時踐行,有時遺忘;下等人聽到“道”后,則會哈哈大笑,因為真正的“道”,往往不被世俗輕易理解,若不被嘲笑,那反而可能不是真正的“道”。
我讓兒子談談自己的理解,他思考之后舉例說:“就像手機上的游戲,我讓您別玩了。最好的做法是,您馬上刪掉,從此不再玩;中等的情況是,刪了幾天后又下載回來玩,被我發現后再刪;最不好的是,您大笑后說,大人上班累,下班玩玩游戲是應該的。”
兒子還跟我講了孔子學生宰予的故事。宰予承諾要好好學習,卻在白天睡大覺,孔子十分生氣,感嘆道:“以前我是聽其言而信其行;看到宰予言而無信,以后我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兒子說:“這就好比,以前我聽見您說刪了游戲不玩了,我就信了;以后我不僅要聽您說不玩,還要看您是不是真的不玩。”
孩子的話,讓我既羞愧又警醒。在他的監督下,我果斷刪掉游戲,用行動證明自己絕非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讀書為了行,行在一以貫之。孔子給子貢講,你以為我是學得多所以懂得多嗎?“非也,予一以貫之。”就是要做到學以潤身,切己體察,知行合一。
一個人即便學了很多道理,能將經典倒背如流,但一遇到誘惑、批評、奉承或壓力,就立刻放棄原則和立場,這樣的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
書架上的書越堆越高,它們不再是童年踮起腳尖也夠不著的奢望,早已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閱讀的意義,從來不是取悅他人,而是在面對迷茫與困惑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找到那個真正改變自己的“小切口”,讓書脊上的年輪成為我們精神的等高線。
作者簡介:張紹山,供職于重慶市教育考試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