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仙蹤大地綠意蒼翠,田疇沃野,特色種養產業正如火如荼地發展,黃桃、葡萄、西瓜、小龍蝦等特色產業不僅讓土地煥發生機,更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種類多,深挖“土”的資源。穿行在仙蹤的沃野間,處處是“瓜果經濟”的生動注腳,六衖村的黃桃園里,金燦燦的黃桃已壓彎枝頭;石婆村的甜馨葡萄園里,一串串葡萄晶瑩剔透;東洪村的西瓜種植基地里,又大又圓的西瓜迎來采收旺季。依托獨特的自然稟賦,仙蹤鎮因地制宜做足“土”文章。2025年全鎮水果種植總面積達2016畝,14家休閑家庭農場星羅棋布,黃桃、草莓、西瓜、李子、葡萄等主打品種各展風采,為適應市場需求,還適度引進發展路霸一號、紅葉李、冰糖李、灰子、建德紅等一批市場適銷品種,為水果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敖衲晡覀冊侔膊葺蟾刨u了3萬斤,純利潤有7萬多元。”再安村黨總支書記曾長平算起賬來,眼里滿是笑意。從種植到管護、采摘,全鏈條的瓜果產業發展都為村民創造了大量家門口就業機會。
品質優,放大“特”的優勢。清晨,連片的稻田泛著粼粼波光,五里村養殖戶代家發穿著連體雨褲,正在蝦塘里熟練地收起地籠。隨著蝦籠出水,一只只揮舞著大鉗的小龍蝦活蹦亂跳地落入盆中,個頭飽滿?!斑@批蝦能賣個好價錢!”代家發黝黑的臉上露出樸實的笑容,這份底氣,來自“稻蝦輪作”的生態密碼。小龍蝦在稻田里充當“清道夫”,專吃雜草和害蟲;其排泄物化作天然有機肥,滋養后續水稻生長,形成“稻因蝦而更香、蝦因稻而更肥”的良性循環。今年,代家發在水質管理、飼料配比、密度控制上再下功夫,通過種植水草、投放益生菌等方式改善生態,養出的蝦比往年大了一圈。近年來,五里村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盤活閑置土地,發展“稻蝦輪作”特色產業。2025年五里村稻蝦種養面積已擴至2000畝,建成全市最大的“金稻漁”稻蝦綜合混養基地,年產優質龍蝦超60萬斤,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每年可獲得每畝8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轉租金,基地還常年吸納80名村民務工,人均年增收1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近10萬元。這片“會生金”的稻田,正書寫著生態美與百姓富的雙贏答卷。
采摘熱,延伸“產”的鏈條 在六衖村的李子園里,山勢起伏處,金黃的李子壓滿枝頭。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踮著腳,輕輕拉過枝丫,將果實小心摘下——他們要把親手采摘的李子,做成水果蛋糕,完成一堂沉浸式的實踐課程。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再到“玩得好”,今年夏天,六衖石頭部落景區開啟“夏日奇遇·六衖夏令營”活動,清晨下田采摘蔬菜,午后烘焙水果蛋撻,夜晚品嘗自己采摘烹飪的農家菜,這種深度體驗式旅游,讓游客在享受田園生活的同時,也實現了從單純觀光到深度體驗的轉變。近年來,仙蹤鎮在鞏固傳統種植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農耕文化體驗和親子研學項目,構建“采摘+觀光+住宿”一體化服務鏈?!疤夷阆矚g”果樹認領讓游客與果樹“結親”,“QQ農場”共享菜園實現自種自摘,“夏日奇遇”六衖夏令營將采摘與實踐結合……這些豐富的體驗活動,讓“采摘經濟”與文旅消費深度融合。
如今,仙蹤鎮打造集紅色研學、黨性教育和生態觀光于一體的“紅+綠”文旅品牌,從枝頭論斤到文旅生金,在仙蹤鎮的綠水青山間,水果早已超越農產品的單一屬性,成為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的新引擎。(通訊員 毛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