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七月初的皖南,剛出梅,就迎來了連日的高溫天氣,正是曬醬、翻醬的好時機。
早晨6點,當第一縷陽光刺破云霧,池州市石臺縣丁香鎮石泉村老醬園里早已熱鬧起來,工人們開始曬醬、翻醬了。走進老醬園,醬缸整齊的排列著,黃褐色的醬胚在缸中沉睡,空氣中飄散著醇厚的醬香,仿佛時光在這里凝固又流轉。
老醬園醬香萬里。
村民程群華正熟練地將粗鹽撒進醬胚,她已經在這里工作四年,每個環節都很熟悉。她和工人們今天的工作就是把鹽放進醬里面,加水攪拌,讓它充分融化,讓醬味保質、更鮮美。木勺攪動的聲音,像是在演奏一曲古老的歌謠。“傳統曬醬講究‘看天吃飯’,但現在不一樣咯!”她笑著挑起一勺醬胚介紹:“現在,醬胚發酵的溫濕度數據可以通過儀器實時監測、精準調控,再也不用擔心雜菌搗亂,豆子的顏色也都變成黃褐色,統一漂亮。”
在童年的記憶里,腌制一壇老醬,是農家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動。而腌制老醬的熬制發酵與成型,與皖南梅雨季節獨特的潮濕環境以及此后的高溫天氣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特別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淋濕,否則這缸精心研制的老醬就會徹底報廢,所以得時刻注意天氣的變化,及時避免老醬被雨水淋濕。為防蚊蟲飛進醬缸里,還要將醬缸用透氣的棉紗封住,這樣既防住了蚊蟲,又使醬缸保持了充分的透氣性。
老醬園醬香萬里。
封正軍正是傳承祖輩技藝,從事制醬已有40多年,他在醬園里穿梭的身影,如同守護珍寶的衛士。他深諳每一道工序的奧秘。“石臺‘富硒負氧’的山水,就是最好的天然佐料,讓我們能做出放心醬。”封正軍望著山間繚繞的云霧感慨道。在這里,醬胚與鹽和水經歷一場長達180天的時光修行,醬胚每日吞吐著山間靈氣,歷經5000余次攪拌,在陽光與月光的交替滋養下,完成從普通豆粒到醇香老醬的華麗蛻變,最終形成紅褐色或棕褐色、具有獨特醇香的老醬。當它一旦與你的味蕾摩擦碰撞,便瞬間打開記憶的閥門,將深藏舌尖的鄉愁釋放。
曬醬,便是讓執著和堅韌在天底下發酵。“像今天這樣的天氣,我們今年的老醬,將在四到五天的時間里,把4個曬棚全部曬滿,一般在15000斤的樣子。”看著一年才出一季的老醬,聞著園子里醬香四溢,封正軍眼里閃著光。
而90后徒弟小李和同事則化身主播,架起手機直播曬醬的過程,讓網友直觀感受和參與這古老的技藝。“家人們看!我們第一批醬已經下缸了,這就是古法工藝制醬!”直播間里,彈幕飛速滾動,網友們隔著屏幕感受著古老技藝的魅力。從清晨到日暮,每天兩次直播讓網友“云游”曬醬現場,也讓深山里的老醬走進大眾視野。
封正軍介紹:“這是我們宣傳和銷售方式之一。”老醬園采用“線上+線下”銷售模式,不僅與周邊網紅達人聯動,還與韓宮宴、蒸小皖等餐飲連鎖企業達成合作。平均每天訂單有幾十單,高峰期的觀看人次能達到上萬人,每年通過線上銷售,能達到將近100萬元的銷售額。源源不斷的訂單讓老醬走出深山,走向全國。“以前老醬是山里人的鄉愁,現在,它成了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美味。”封正軍看著倉庫里即將發往各地的老醬,眼里滿是欣慰。
如今,在科技與互聯網的助力下,這份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味道,正跨越千山萬水,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味覺紐帶,讓每一個品嘗到它的人,都能在醇厚的醬香中,尋回那份溫暖的鄉愁。(江雪飛 徐敏可 李玉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