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岸禪寺由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齊國公勃羅鐵木耳創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因為位于玉山腳下,舊稱玉山報恩寺,至于報恩一詞,大概是出于他還愿的想法吧。
明代弘治中,郡守王存忠在此重修過水府殿、觀瀾閣、釣鰲亭,崇禎時期有興化李長科在此修筑避風館(相當于現代的侯船室)供江上往來者憩息待渡,在附近還停泊有救生船十條以救援溺水者,利民甚大。
由于該地位于沖衢,是各方巡游僧眾來往過宿方便的住處,也曾作為金山江天禪寺下院,寺院一時極盛。
到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賜名為超岸寺,取佛家超渡眾生,同登彼岸之意。之后咸豐三年(1853)超岸寺毀于太平天國戰火。
戰后,寺僧德然率徒在此結茅株守,光緒辛卯年(1891年)僧人園覺繼續在此居住,不避艱險與強占寺基的人打官司打了數年,直至平案,最后勸募十方人士,竭力經營使寺廟恢復舊觀。
因二十年的辛苦積勞成疾,他的徒弟印輝、印光也繼續重建,以盡其師未盡的志向,據《丹徒縣志摭余》記載,從1892年至1914年間陸續重建了山門牌坊、天王殿、大雄寶殿、上中下三層的寶鑒堂即方丈室、藏經樓、觀音殿、水陸堂、浮玉堂、望江樓、齋堂等建筑。
如今該寺除了建于玉山之巔的觀瀾亭毀于“文革”,余者殿宇建筑完好齊全。
寺廟總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眾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興盛時期與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禪寺齊名,曾經是金山江天禪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學院”,當時國內外僧侶紛紛慕名前來攻習佛學。
走進禪寺山門,其中山門石額“大總持門”上款刻“庚戌仲春吉旦”,下款刻“陸潤庠書”。由清末狀元陸潤庠所書。
天王殿右側的小園是僧侶的住處。門上是“雅廬”是由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副主任、江蘇省社科聯常務理事、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鎮江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朱正倫題刻。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建于光緒十八年,面闊五間,硬山式,其前沿有一并行相連的四架梁卷棚,上有月梁。大殿前后檐下有斗拱,屋脊為磨磚浮雕的曲形卷葉紋。
▲藏經樓
藏經樓在大殿后,建于宣統元年,面闊五間,左有梯,樓上正面為一排花格檻窗,樓下前沿亦有四架梁卷棚廊,上有月梁,浮雕卷曲紋、人物、山水等。目前里面存放著經書和一些字畫,一般不對外人開放。
▲藏經樓字畫
偏殿在大殿與天王殿北側,面闊十間,硬山式,原為水陸堂、五觀堂、客堂等,建于光緒三十一年。其北另一樓房,面闊六間,樓上下有廂房,東西相對,合計大小房間24間,用為妙心堂、寶鑒堂、方丈室等,建于光緒二十三年。
▲寺內一隅
值得一提的是院內的“鎮江佛教文化展示館”,里面向我們介紹了佛教概況,發展歷史,改革開放以來佛教發展重要節點,以及現代世界佛教新方向。還展示了佛教法器,佛具,雕塑,還有佛教書籍,字畫等等,讓我們對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鎮江佛教文化展示館
“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超岸禪寺與江南名剎不同,這里從未卷入“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名爭奪。戰火焚毀過它的殿宇,江水侵蝕過它的基座,但它始終如江心礁石,任潮起潮落,只渡愿渡之人。寺門不設門票,在這里仿佛時間在此按下暫停鍵。
假期來此還有古寺素面以及超岸咖啡提供,都只要10元。還可以撞鐘祈福。
參觀寺廟時,可以感受到一種寧靜與歷史的厚重。寺廟的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一種莊嚴與神圣。如果你對歷史和文化感興趣,這里絕對是一個值得一游的地方。
若你厭倦了“打卡式”的佛門喧囂
不妨來超岸禪寺,在青瓦黃墻間
找尋心中的一份寧靜
超岸禪寺
地址:新河路42號
(玉山大碼頭遺址展示館旁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