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不同民族間的通婚時常有之,歷史上也是如此。
可是唯獨有一個民族的女子,無論是在哪個朝代,中原的男人們都避之不及,這個民族就是匈奴。
雖說匈奴的女子普遍出落得很漂亮,個子高臉蛋美,但歷史上沒有一個中原男人敢娶一個匈奴女人回家。
這究竟是為何?莫非匈奴女子個個都是畫皮?
一、性格剛烈的匈奴女性
和漢族這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民族不同,匈奴是一個游牧民族,歷史上他們生活在如今內蒙古以及再北的一些地區。
既然是游牧民族,那就要學會一項必備的技能——騎馬,男女老少都不例外。
因此,匈奴的女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學習騎馬,而要想馴服一匹烈馬,需要足夠的膽量和力氣。
這就導致匈奴女子幾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孔武有力——一個在中原用來形容男子的詞語。
另外游牧民族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需要跟隨季節的變化不斷變更居住地,這讓他們獲得了抵抗惡劣天氣的能力,也就養成了剛硬的性格。
也正因如此,匈奴女子的性格大都是剛烈不屈,一個個都是女強人。
此外,游牧民族都有一個特性,即具有很強的侵略性。
這種特性讓每一個成員都爭強好斗,為的就是在和別的民族,或部落進行資源搶奪時取勝,從而保證族群的存活和繁衍。
偏偏匈奴這個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中侵略性最強的民族之一,周邊的國家就沒有不被他們侵略過的,這也就讓他們的女性都有著一種豪氣,個個都是女將軍一般的人物。
所以匈奴的女子除了肩負族群繁衍的重擔外,還能翻身上馬沖鋒陷陣,其中佼佼者更是能指揮千軍萬馬,成為部族中人人敬仰的英雄。
而古代中原的女性呢?或者說古代漢族的女性,她們相比于匈奴女性,是怎樣的情況?
這個問題的答案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二、中原男子的思想容不下匈奴女子
在中國古代那個女性地位低下的社會里,女性別說習武,就連讀書識字都是一種奢侈,有的只是三從四德這樣的約束。
在封建禮教的影響下,女性被嚴格地限制,她們沒有自己的個性,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自主。
她們被灌輸的思想就是一種“控制式”的思想: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家從夫、夫死從子、從一而終等等。
如此的封建制度下,女性被牢牢地束縛在一套既定的思想體系中,任由她們如何掙扎也無法擺脫。
雖然也不乏呂后、武則天、劉娥這樣的女性統治者,可那終究是個例,無法代表整體。
特別是在獨尊儒術之后,女性的社會地位更是被進一步降低。
一般的歷史朝代中,女性都被視為男性的附庸品,有時女性的生命還不如草芥。
甚至就連“誅九族”的大罪,都誅不到身為小妾的女性。
可見一個女性如果當了小妾,甚至都不被視為正常的人。
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中國古代絕大部分的男子都想娶一個安分守己、順從丈夫的女子,老老實實地在家相夫教子就好。
而匈奴女子的性格,注定了她們不可能像中原女性那樣順從丈夫,更別說她們不知比那些文弱書生和凡夫俗子要強多少。
這樣一對比,就知道為什么中原男人,或者說古代的漢族男性都對匈奴女子避而遠之了。
因為他們的思想中,根本就容不下自主、個性、要強的匈奴女子。
他們也不愿娶一個比自己強、不受自己約束和管教的女子,否則要如何體現自己作為一家之主的權威和地位?
所以,與其說是他們避而遠之,不如說是不敢娶、怕挑戰自己的權威罷了。
三、匈奴的女子思想奔放
除了女性地位和處境的不同外,匈奴女子的身上還有一個特點,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漢人男性們萬萬無法接受的。
這個特點就是匈奴的一個制度:
女子的丈夫若去世,那么他的兒子可以迎娶母親,如果沒有兒子,那么丈夫的兄弟們就可以迎娶她。
而且匈奴女子的思想中也默認了這一點,這種制度在中原王朝里,或者說在漢族的文化中,簡直就是不可理喻。
在最為講究君臣父子、人倫綱常的中國古代,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都無法接受一個如此“大逆不道”的女子。
否則的話,也不會有“浸豬籠”等一系列針對女性的酷刑。
總的來說,匈奴女子和漢族女性的差異,主要還是兩個民族在文化思想上的差異導致的。
而這種差異的形成,又和他們的文明形式有關。
一個是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族,為了生存和繁衍不得不增加每一個個體;
一個是穩定定居的農耕文明,骨子里就是保守、封閉的思想。
如此迥然不同的兩種文明和思想,自然會催生出不同的個體,彼此之間也注定了不會包容。
這就是古代中原男性對匈奴女子避而遠之的根本原因。
四、中原和匈奴水火不容
上面的三個原因都是從匈奴女性和中原男性的身上來說明的,其實在這之外,還有一個歷史原因。
那就是在歷史上,這兩個民族世代為敵,水火不容,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塊去。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匈奴的前身犬戎就曾多次侵襲中原各國,其中燕國和趙國受到的侵襲最為嚴重。
為了抵御異族的侵擾,燕趙兩國開始修建長城,這便是長城的由來,它的目的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
而有了長城的阻擋,再加上燕趙兩國在邊境抵御,犬戎壓根就進不到中原地帶,中原的男子連匈奴女子的面都見不著,更別提娶回家暖炕頭了。
再說了,在那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時代里,漢族本就無法接受異族女性。
直到后來經過幾次民族融合,漢族和少數民族間才開始通婚,而那時的匈奴,早就消失在了歷史舞臺。
到了秦朝時,秦始皇更是派遣大將蒙恬北御匈奴,在原有的燕趙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了我們熟知的萬里長城。
所以,中原男性也壓根沒機會和匈奴女子來一段轟轟烈烈的跨國戀愛。
再之后的漢朝就不用說了,漢武帝的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打出了漢家天子的威名,霍去病的“燕然勒石”徹底打趴了匈奴。
從這之后,匈奴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到東漢末期時,匈奴幾乎完全消失,中原男性也就再沒機會能見到匈奴女子了,想見也沒得見了。
當然,歷史上還是有那么幾個漢人和匈奴女性結了婚的,但那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才達成的。
如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北海牧羊的蘇武等。
即便他們二人,和匈奴女性的結合也是迫于形勢不得不為之。
總的來說,匈奴、漢族這兩個民族,因為文明形式、文化思想、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天然不可能包容彼此的關系。
在這樣的民族隔閡面前,個體之間的結合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就不是簡簡單單的個體能夠影響和改變的。
結語
雖然歷史上的匈奴和漢族未能通婚,但在千年后的今天,這種局面已經不復存在。
當年的匈奴分裂后,一部分投降了劉秀,后來逐漸隨著民族融合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還有一部分則一路向西,來到了今天的地中海一帶,并在那里定居繁衍。
而在如今這個水和火都可以共存的時代,跨國婚姻已經不少見。
再加上歷史上幾次民族大融合,說不定屏幕前的哪位,祖上往前倒騰十幾代,也許還會有匈奴的血脈呢。
以上看法都只是個人之見,如果你有更深入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