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環保公約的約束下,中國制冷劑行業正經歷一場由配額制度主導的深刻變革,其引發的供需重構已形成一條清晰的投資主線。
本刊特約 王雁飛/文
《基加利修正案》是全球首個針對第三代制冷劑(HFCs)的國際公約,要求締約國分階段削減HFCs產能,旨在避免2100年前全球升溫0.4°C。2024年中國作為HFCs最大生產國,按照既定時間表正式進入管控年,開始凍結HFCs產能并實施配額制,并將于2029年啟動首輪削減,即2029年HFCs生產量和使用量均削減基線值的10%,同時中國也一直在對二代制冷劑(HCFCs)實施加速削減政策。
隨著制冷劑行業產能擴張被剛性約束,行業從“自由擴產”轉向“牌照稀缺”時代,有望打破化工行業的周期規律。
理解制冷劑行業競爭格局
首先從波特五力角度來理解制冷劑行業的競爭格局:現有玩家競爭強度方面,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東岳集團三大龍頭差不多占據了65%三代配額,這樣的格局下,頭部企業有動機通過“控量挺價”策略維持高毛利;新進入者威脅方面,HFCs配額分配依據為2020年至2022年的基線產銷量,即便有新進入玩家也難以再獲得配額;替代品方面,四代制冷劑主流產品價格多為三代制冷劑5倍以上,實現成熟大規模替代應用仍有較長過程;購買者議價能力方面,制冷劑成本僅占下游空調整體成本的3%-5%,下游企業對價格敏感度低;供應商議價能力方面,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氫氟酸自供率超90%,龍頭企業還可以通過長協價鎖定成本。
《競爭戰略:識別企業護城河》的作者布魯斯·格林沃爾德批判繼承了波特的理論,認為以上五種力量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一種力量顯然更加重要,以至于所有追求制勝戰略的領導應該忽略其他力量,只專注于這種力量——這就是進入壁壘。進入壁壘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行業的競爭程度和競爭格局。
制冷劑行業的進入壁壘之高,高到難有其他玩家進入。盡管這種壁壘不是由自由競爭下的專利保護、技術優勢、低成本資源等帶來的,而是由行業配額政策帶來的。由于基線年的產銷量既定,行業競爭格局實現集中化,且未來很難發生大的改變。
供給剛性與渠道管控
在行業配額政策背景之下,供給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配額政策的持續性,二是二級市場即渠道庫存對供給的擾動。理論上配額制政策非靜態鐵律,而是政策目標、產業利益與技術演進間的動態平衡,但在四代制冷劑突破成本臨界點前,在“雙碳”目標和國際公約雙約束下,政策大幅松動的可能性極低,配額稀缺性仍為中期投資核心錨點。
配額增發會不會成為常態?2024年由于全國空調生產企業的排單增長,制冷劑企業的供給出現偏緊、價格快速上漲,為此生態環境部增發少量配額,但政策彈性并沒有沖擊現行框架的穩定性,行業供給的主線邏輯長期存在。如果2025年后再有配額增發,也將再次印證行業存在供需嚴重失衡的矛盾。
然而,一級市場價格邏輯越強,二級市場越有炒作動力,那么,制冷劑行業會不會像白酒等消費行業,經銷商在景氣周期囤貨惜售、在下行周期降價去庫存?
巨化股份作為氟化工制冷劑行業龍頭,近期的2個動作值得關注。一是年初公司成立了制冷劑銷售中心,這是首次把制冷劑銷售單獨作為一個部門,目標是通過集約化經營整合渠道銷售,減少中間環節,鞏固行業地位。二是6月18日,浙江欣聚聯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由巨化股份下游10家商貿公司共同聯合成立,這一聯合體的基本運行機制是,巨化小包裝制冷劑產品只由聯合體統一對外銷售。通過成立聯合體統一小包裝銷售,其本質是渠道管控的升級。
正是看到了此前經銷商恐慌性拋售使制冷劑價格大幅波動(比如2024年),行業巨頭認識到若不改革渠道,行業依舊擺脫不了周期定律,企業將陷入“手握配額卻利潤流失”的被動局面。渠道改革賦予企業供需調節能力:在配額總量凍結下,企業可基于需求節奏靈活控貨,調節淡旺季銷售,避免因提前拋售導致的利潤損失。因此,渠道改革是驅動行業從周期博弈邁向穩定溢價的必經之路。
增量需求空間與市場擔憂
供給側最重要的兩個變量——政策變動和技術進步短期內不會沖擊制冷劑的價格邏輯,庫存變量正在被頭部企業所管控,那么需求側呢?
根據華泰證券研報,目前國內制冷劑下游行業分布大致是空調62.18%、冰箱4.78%、汽車9.87%、其他23.17%,空調行業占有絕對份額。
大量研究均認為,盡管中國空調行業未來十年規模增速將逐漸放緩,但在消費升級、技術創新、政策推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且國內空調廠商是從2015年左右加速轉向三代制冷劑,正接近10年使用周期、產生更新需求的正是第三代制冷劑空調。
新興產業如汽車、芯片等行業的發展為制冷劑帶來了增量空間,比如汽車行業2021年的制冷劑需求量為4.6萬噸,預計2025年將達到6.6萬噸,年化增長率超過9%,目前需求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冰箱行業。
市場最擔心的是萬一下游需求不振怎么辦,比如新興產業帶來的增量不及預期,或者家電以舊換新補貼退坡減弱需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在企業競爭層面,寡頭壟斷格局之下,一旦需求有所松動,廠商之間會不會發生價格戰,試圖通過以量補價來搶占市場?這種現象發生在各行各業,即便是化工行業中技術壁壘最高、競爭格局最好的聚氨酯行業,也能看到萬華化學等頭部企業間競相擴大產能,以期在行業低谷期,通過更低的價格擠出競爭對手。但在配額制的剛性約束下,制冷劑企業告別了自由擴產時代,也會認識到降價搶不來市場,因為第二年的配額還是按照既定規則進行分配。
其次,在主管部門層面,如果制冷劑下游需求不振,價格出現下行,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來年的全國配額總量也會相應調減,以適應需求的變化——這種配額調減又恰是符合國際公約和環保政策要求的。這一長期供需匹配機制,是其他行業所不具備的,它將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支撐制冷劑行業的長期價格邏輯。
最后,投資者需理性看待這一輪制冷劑價格上漲。這一輪始于2024年的價格非理性上漲,一方面正在積聚風險,但也要看到漲價背后的另一面:這同時也是一輪去庫存和去風險的過程。2024年之前存在產品庫存積累,導致供給總量特別是渠道庫存較為充裕,正是借著這輪漲價渠道庫存完成了出清。至于當下高價能否延續,需要觀察三季度制冷劑淡季和國補退坡壓力測試下的表現。
(作者任職于海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文中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
本文刊于06月28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