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703~783), 唐代書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少舉明經(jīng),肅宗時,授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由徐浩所書。后進(jìn)國子祭酒,歷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集賢殿學(xué)士,封會稽郡公。他的書法“皆以為絕倫”,還與顏真卿齊名,如今略通書法史的人都知道顏真卿,而對他卻不甚了解,甚至根本沒聽過。
少舉明經(jīng),肅宗時,授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由徐浩所書。后進(jìn)國子祭酒,歷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集賢殿學(xué)士,封會稽郡公。著有《論書》(又稱《法書論》)1篇。徐浩擅長八分、行、草書,尤精于楷書。他的書法曾得到父親徐嶠的傳授,風(fēng)格圓勁肥厚,自成一家。歷代對徐浩的書法褒貶不一。
《新唐書·徐浩傳》形容他的書法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唐代呂總《續(xù)書評》認(rèn)為他的真、行書,固多精熟,無有意趣。徐浩傳至今日的墨跡有《朱巨川告身》,大歷三年(768)書。“告身”是古代授官的憑信,類似任命狀。此《朱巨川告身》字體肥圓,筆勢沉著雄渾。徐浩書寫的碑刻中,楷書有《大證禪師碑》,大歷四年書,碑在河南登封嵩岳寺;《不空和尚碑》,建中二年(781)書,在西安碑林。隸書有《嵩陽觀圣德感應(yīng)碑》,天寶三年(744)書,碑在河南登封;《張庭珪墓志》,天寶五年書,1977年在河南伊川縣出土。
字季海,受書法于父。少而清勁,隨肩褚、薛;晚益老重,潛精羲、獻(xiàn)。其正書可謂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嘗論書云:譍鷹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翚翟備色而翱翔百步者,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故浩之為書,識銳于內(nèi),振華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其“朔風(fēng)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十?dāng)?shù)字,草隸相參,皆為精絕。
識者評云:“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尤為司空圖所寶愛。又嘗著《書譜》一卷,恨未見之。唐之工書者多,求其三葉嗣名者,惟徐氏云。浩擢明經(jīng),為肅宗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筆,遣辭贍敏,而書法至精,帝喜之。又參太上皇誥冊,寵絕一寸。代宗時封會稽縣公,出節(jié)度嶺南,入為吏部侍郎,坐事出明州別駕。德宗初,召授彭王傅,進(jìn)郡公。卒年八十,贈太子太師,溢曰定。子峴,又善工于行草。石曼卿得其石刻,屢稱于人。
徐浩傳至今日的墨跡有《朱巨川告身》,大歷三年(768)書。“告身”是古代授官的憑信,類似任命狀。此《朱巨川告身》字體肥圓,筆勢沉著雄渾。徐浩書寫的碑刻中,楷書有《大證禪師碑》,大歷四年書,碑在河南登封嵩岳寺;《不空和尚碑》,建中二年(781)書,在西安碑林。隸書有《嵩陽觀圣德感應(yīng)頌》,天寶三年(744)書,碑在河南登封;《張庭珪墓志》,天寶五年書,1977年在河南伊川縣出土。
聲明:此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留言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jìn)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