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烏魯木齊大巴扎的烤包子香里長大的,從小追著天山的落日奔跑,聽著冬不拉的旋律入睡,以為往后的人生都離不開戈壁的遼闊與草原的豪邁。
直到三年前機緣巧合邂逅成都,這座被錦江環抱的天府之城,竟讓我把烏魯木齊的復式換成了浣花溪畔的小洋房。
如今推開窗就是杜甫草堂的竹林,餐桌上總擺著冒菜和新疆馕餅,連遛彎都學會了用四川話和茶館老板擺兩句 “龍門陣”。
今天就著剛烤好的新疆馕,就著蓋碗茶,跟大家嘮嘮這個讓我把新疆身份證換成成都居住證的城市,究竟藏著多少讓人上頭的魔力。
印象一:錦江的夜,比烏魯木齊河更繾綣
新疆人看慣了烏魯木齊河穿城而過的粗獷,可定居成都后,最癡迷的是錦江兩岸的夜色。
每當夜幕降臨,安順廊橋亮起暖黃的燈,倒映在江面像揉碎的銀河,游船緩緩劃過,激起細碎的漣漪。
比起烏魯木齊河冬日冰封的冷峻、夏季奔騰的磅礴,錦江更像一首纏綿的詩,兩岸茶館飄出的川劇唱腔,混著火鍋的香氣,連晚風都帶著股慵懶的甜。剛來那會兒,我常坐在九眼橋的臺階上,看情侶手牽手走過,突然覺得,這座城市的溫柔,是能把堅硬的心泡軟的力量。
印象二:武侯祠的紅,藏著千年忠義魂
在烏魯木齊,我常去汗騰格里清真寺感受宗教的肅穆,而成都的武侯祠則是另一種精神圖騰。辦了年卡后,每周都要去紅墻夾道間走一走,聽講解員用四川話講述 “桃園結義” 的故事。
記得第一次看見孩童在諸葛井旁臨摹《出師表》,毛筆蘸墨的沙沙聲,竟讓我想起新疆清真寺里誦經的韻律 —— 只是這里的聲音多了份 “鞠躬盡瘁” 的執著。
春日海棠花開時,花瓣落在 “攻心聯” 石碑上,那些千年文字仿佛活了過來,和清真寺的宣禮聲一樣,都是時光沉淀的信仰,只是一個是文化的堅守,一個是精神的寄托。
印象三:青城山的幽,比天山更沁脾
新疆有天山的巍峨壯美,而成都的青城山卻用獨一份的綠意治愈了我的干燥癥。
定居后的第一個夏天,我帶著新疆的家人去青城山避暑,當山澗的涼意漫過腳踝,父親忍不住說:“這比天池邊還清爽!”
確實,這里的綠是濕漉漉的 —— 青苔爬滿石階,溪流穿過竹林,蟬鳴混著道觀的鐘聲,和天山的蒼茫開闊不同,青城山的幽是能讓人陷進去的靜謐,像把整個川西的靈氣都藏進了這片山林。
印象四:成都的早茶,鮮得讓人忘了烤包子
在新疆,早餐是馕包肉配磚茶的實在,而成都的早茶卻讓我這個新疆人徹底破防。家樓下的龍抄手店成了我的 “第二食堂”,每天清晨老板都會端上一碗紅油鮮亮的抄手,撒上蔥花和花生碎,再配一籠燒麥 —— 那鮮味不像新疆椒麻雞的濃烈奔放,而是帶著岷江流域的細膩,在舌尖慢慢化開。
有次帶新疆老友來吃,他捧著空碗感嘆:“這比我們新疆的羊肉湯還講究!” 是啊,新疆早餐是大漠的豪邁,成都早茶是盆地的精致,兩種滋味,現在都成了我的日常。
印象五:三圣鄉的閑,美得像幅油畫
烏魯木齊的紅山透著戈壁的雄渾,而成都三圣鄉則是平原上的溫柔。
定居后愛上了周末去三圣鄉 “偷閑”,花市的老板教我用四川話講 “這盆三角梅巴適得板”,荷塘邊的茶館里,老人們搓著麻將,茶香混著花香飄滿院子。
登上觀景臺,遠處的青瓦白墻掩映在花海中,農舍炊煙裊裊 —— 這場景讓我想起新疆的薰衣草田,卻又多了份 “悠然見南山” 的愜意。最神奇的是這里的空氣,總帶著濕潤的草木香,不像烏魯木齊的干燥,成都的溫潤讓我多年的皮膚干裂都好了不少。
印象六:錦里的鬧,驚得人想把新疆朋友全叫來
烏魯木齊的大巴扎是西域風情的聚集地,而成都的錦里則是蜀地文化的奇妙縮影。定居后常帶家人去錦里逛,看紅燈籠映著青石板路,聽茶館里傳來的變臉鑼鼓,最絕的是街邊的糖畫攤,老師傅用勺子舀起糖稀,三兩下就畫出個 “亞克西” 模樣。
有次新疆的維吾爾族朋友來玩,在錦里的小吃攤前嘗著缽缽雞,突然說:“這跟我們大巴扎一樣熱鬧,卻又不一樣。” 是啊,烏魯木齊是單一民族的濃烈,成都則是多元文化的包容,這種熱鬧里的煙火氣,讓人挪不開眼。
印象七:茶樓下的麻將桌,搓開成都社交圈
新疆聚會圍炕桌打摜蛋,配葡萄干唱民歌;成都的麻將桌卻在茶樓竹椅間打開新世界。
家樓下"鶴鳴茶社"是我的"社交課堂"。
看鄰居張孃孃們圍坐銀杏樹下,蓋碗茶香混著麻將聲。"丫頭來湊角!"被按在牌桌前,連"東南西北"都認不全的我,開始學"血戰到底"。
張孃孃邊教牌邊笑:"打缺門就像吃抓飯配皮辣紅!"李大爺自摸必喊川劇高腔,游客拍照他直擺手:"天天演活川劇!"贏牌時她塞來話梅糖,讓我想起烏魯木齊摜蛋輸了要唱《達坂城》——兩種牌局,一個伴冬不拉,一個混茶香,卻都藏著煙火氣。
如今我能用四川話喊"杠上花",邊搓牌邊擺"龍門陣"。新疆朋友感嘆:"這熱鬧是泡在茶水里的。"后備箱常備兩副牌,哪邊朋友來就擺哪邊"戰場"。
結尾:當新疆馕遇上鐘水餃
此刻坐在陽臺上,看著浣花溪的夜景,茶幾上擺著剛烤好的新疆馕和打包回來的鐘水餃。三年時間,我在成都的陽臺上種了從新疆帶來的雪菊,旁邊是鄰居送的茉莉花盆栽 —— 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竟在錦江的水汽里開得格外燦爛。
父母現在每年有大半時間住在成都,父親學會了用四川泡菜配馕,母親跟著社區阿姨學跳廣場舞,連最戀家的表妹都計劃來這邊開家新疆酸奶店。
這座讓我放下孜然味改學調火鍋蘸料的城市,從不是簡單的 “異鄉”,它更像一本用錦江活水寫就的書,每一頁都藏著讓新疆人驚喜的答案:當新疆馕的麥香混著火鍋的牛油香,當天山的遼闊遇上成都的閑適,當冬不拉的旋律化作川劇的鼓點 —— 原來生活真的可以在千里之外,找到另一種 “家” 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