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是世界上最好的電動汽車,不是我說的,是紐約時報說的。
標題就叫做《為什么美國人買不到世界上最好的電動車》……開宗明義,說比亞迪已經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品牌,卻被擋在美國市場之外,大多數美國人一生都見不到比亞迪汽車,美國可以用關稅來保護美國市場,但掩蓋不了美國慘敗的事實。
紐約時報為了和懂王的“大而美”政策作對,不惜搬出中國做榜樣,痛斥懂王及其黨徒禍國殃民。
在最近的一篇報道中,紐約時報對比亞迪大加贊賞,說它完全戰勝特斯拉,和豐田大眾并列,一萬美元的車子,吊打美國境內各種傳統品牌智商稅,恨不得把比亞迪吹成宇宙第一新能源汽車企業,美國已經完全失去了未來,甚至哭訴美國人民過得好慘——在閉關鎖國的政策下,都買不上世界上最先進的汽車。
你要不看作者,甚至會覺得這是我寫的文章,或者是跑到中文互聯網上來抄的我的帖子。
美國的媒體就是這樣,為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人家甚至能瘋狂鼓吹自己的敵人和競爭對手……只要特朗普不做人,它甚至能表現出投共的傾向。前幾天紐約時報就一直在鼓吹“美國大潰敗”、“中國新能源贏得未來”。
然而,紐約時報這些文章說的也是事實——比亞迪確實是世界第一新能源車企,歐洲、美國、日本的有識之士都是認可的,相反,瞧不起比亞迪的,只有東方的殖人。
紐約時報這些文章的本質,不是在夸獎比亞迪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他們是在羨慕嫉妒恨,他們痛苦的是——為什么這么牛逼的事情沒有發生在美國?
一方面,他們吹中國如何厲害,另一方面,他們又臭罵特朗普,說他縮頭烏龜的政策是在讓中國再次偉大。
美國現在是真正的閉關鎖國,特朗普集團自己不發展新能源,更是放棄在電力領域和中國的競爭,也不允許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進入美國……主打一個眼睛一閉,假裝什么都不存在,躲在自己家里“贏贏贏”,這叫“閉門贏學”。
在他們看來,美國不需要搞電氣革命,不需要搞能源革命,風電、光電、水電都是洋人的“奇技淫巧”,沒有靈魂,正宗的“制造業回歸”,還得聽著內燃機轟鳴,聞著汽油柴油味兒,一群美國紅脖子滿身油泥揮舞扳手……那才是這群老登心目中的美國“黃金時代”。
現在,美國早已淪為了世界汽車市場的洼地。
以前很多人喜歡吹噓美國是個“成熟的汽車市場”。
吹噓美國人懂車、會買車,甚至還吹噓美國人買車便宜、性價比高……殊不知這已經完全都是上輩子的老黃歷了,如今美國的汽車市場,可以說是全世界最爛的汽車市場之一。
美國人現在和臺灣人一樣,只能買日系低配、低質、幾十年不變的垃圾車。現在在美國就算買個全塑料內飾+鋼輪轂+鹵素燈的日系紙皮車,也要好幾萬美元……而且絕大多數美國人只買得起二手車。
在中國,國產車9萬塊就配備了前后空調,中央控制大屏,7秒零百加速,B級車空間,電子駐車,電動助力轉向,自適應巡航,360影像,智能語音,智能云服務,無鑰匙啟動,車載WiFi、藍牙、4G、后視鏡電加熱除霜、NFC鑰匙,藍牙鑰匙,全液晶儀表盤,前后排USB充電,甚至還有智駕……
你去看看美國市場同價位的,哪怕是十幾二十萬的,也都是些破爛毛坯。
在中國,日系車、德系車、美系車,在國產的壓力下,都不得不不乖乖做出妥協,提高配置、動力,增加舒適度和智能化……在美國本土,他們卻能肆無忌憚欺負美國消費者,美國人要出更多的錢,買更爛的車。
日系車在美國,幾十年不換造型內飾,配置一年比一年低,價格倒是一年比一年高,沒辦法,美國普通人大部分又窮又沒見識,只能捏著鼻子咬著牙買……
時代早就變了,現在是美國老百姓在花高價買屎吃。你知道為什么豐田在中國都賣不動了,依然是世界第一啊?因為大量的美國人在吃屎。
美國最火爆的市場不是新車市場,而是二手車市場,所謂“汽車大國”,就是年輕人都在二手市場淘十八手的卡羅拉、榮放、凱美瑞。
你以為美國人就喜歡這樣的爛車嗎?你以為他們不喜歡動力猛、配置高、智能化、混動省油、真皮內飾的中國新能源車嗎?在外網,美國都已經嫉妒瘋了,他們都在羨慕墨西哥人、巴西人能開上比亞迪海鷗、海豹、鯊魚皮卡……沒辦法,美國政府封鎖市場,中國車進不去美國,所以美國人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買日系爛車。
實際上,美國只要敢放開市場,讓比亞迪進入,那會短時間迎來北美汽車市場的大結局,比亞迪將會橫掃一切日系、德系、美系低配高價韭菜車,讓美國人民開上真正實用又有科技含量的好車。
問題是——他們誰都不敢開放。
自由貿易,成了21世紀最大的笑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