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導致的諸多弊端被越來越多地披露,中國汽車的長遠未來已蒙上陰霾,特別是在海外市場,低價已逐漸與低質掛鉤,這可能導致在過去兩年剛剛達到輝煌的中國汽車迅速在海外市場敗落,就如當年的摩托車那樣。
根據J.D. Power、《中國新車質量研究(IQS)》等眾多分析機構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汽車與外資車在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而這些差距隨著大批車主使用國產車較長時間之后逐漸暴露,特別是新造車。
在產品質量方面,筷子懸掛、鋁代銅、隔音棉等諸多材料和品質問題都被媒體揭露,特別是視頻平臺的興起,許多修車界人士拍視頻揭露這些問題,當然由于當下的環境,這些人士基本不會指名道姓,然而恰恰因為不敢指名道姓,導致的結果就是消費者對所有國產車都產生疑慮。
特別是對于新造車而言,新造車造的全都是新能源汽車,這些質量問題可能導致起火概率增加,因為新能源汽車以鋁代銅,而鋁的電阻率是銅的1.68倍,而新能源汽車中存在著不少高壓線束,電阻率較高的鋁線導致發熱量大幅增加,加速線束的老化,增加了新能源汽車起火的概率,而新能源汽車起火的可怕如今眾所周知。
至于售后服務,恰恰也是這類企業較為明顯,某快速發展的新造車,將零售和售后分開,之前就有分析機構指出它的零售店有200多家,而售后服務店卻只有100多家,這種偏重銷售的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有車主買車后,在維修保養的時候竟然要來回跑車700公里,讓他深刻感受到汽車售后服務不完善給他帶來的巨大困擾。
如果說上述問題還只是僅是造成國內消費者的困擾,而這些問題在國際上造成的影響,卻可能對中國汽車走向海外市場造成災難性的后果,而這些后果如今已逐漸顯現,對中國制造更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今年前4個月,中國對俄羅斯汽車出口量只剩下15.5萬輛,相比2024年同期的30.5萬輛暴跌49.2%,而此前俄羅斯媒體就曾報道指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存在更容易銹蝕的問題,中國汽車對俄羅斯的出口暴跌與這些質量問題的暴露很難說沒有關系。
泰國市場的數據指出中國汽車的殘值率遠低于日本車,同樣年限的中國汽車殘值率只是比日本車的一半高出一點,這更是讓人想起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慘重教訓。
2000年前后,中國摩托車大舉進攻東南亞市場,以超低的價格搶占市場,當時中國摩托車甚至低質170美元一輛,一度快將日本摩托車擠出越南市場,然而隨后很快越南消費者就吐槽中國摩托車偷工減料、耐用性極差,往往兩三年就報廢,如今中國摩托車在越南已基本沒有市場,日本摩托車卻在越南大行其道。
這樣的例子,提醒了中國汽車,品質口碑非常重要,特別是汽車這種高價值的產品,一輛汽車是一個家庭的大部分財富,消費者買車更是非常看重質量,一旦口碑敗壞了,汽車在海外市場將更難有重來的機會。
這些問題都提醒著當下正處于輝煌的中國汽車行業,需要沉下心來認真造車,把好質量關和服務關,而汽車行業也已有清醒的人士對此提出警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指出“什么樣的工業產品能降10萬還得到質量保證?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但愿更多中國汽車行業的人士能明白這種殺雞取卵式的做法對汽車行業的長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