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1
教師與學生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換言之,教育是人與人靈魂之間的溝通、碰撞與交流,而非僅僅文化知識的傳遞。師生之間溝通的主要方式是談心談話,這是教師走進學生內心的橋梁,而“因人、因時、因地”則是讓這座橋梁穩固且溫暖的關鍵因素,唯有精準把握這三要素,才能讓溝通真正觸及學生的靈魂,實現有深度和溫度的教育。
Vol.1
因人而異:區分“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具有特殊性,需要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方法處理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著同齡段的共性,更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這些“個性”受遺傳基因、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從而也決定了其溝通方式的特點。就此我們可以參考心理學相關知識,了解學生的人格類型及其特點。
無論從氣質類型角度,還是從MBTI人格類型角度,或五大人格理論角度,都可以將學生在溝通過程中的特點梳理出來,再進行溝通。當然,人格是復雜多維的,分類僅為簡化理解,現實中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組合,教師據此可以選擇適當的方式與其進行有效溝通。正所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人溝通。
溝通不是強行要求和硬性輸入,而是潤物無聲地水到渠成。舉例說明,教師如果將“鹽粒”直接塞入學生的口中,其過程和結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把鹽適當的放進一道精致的、學生喜愛的菜品里面,那么學生“受教”的結果肯定理想。教育立德如此,提智、激勵、糾錯等主題的溝通同理。
Vol.2
因時而異:抓住溝通的“關鍵窗口”
溝通時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而影響到溝通實效。教師需敏銳捕捉關鍵時間點,讓談話事半功倍。此時教師要堅持“學生狀態優先”的原則,如果時間條件允許,盡量避免教師隨時而約、隨時而談。
當學生經歷失敗、受挫時,情緒波動較大,教師及時主動與學生談話猶如“雪中送炭”,這是溝通的最佳時機。此時科學的溝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釋放負面壓力,改善不良情緒,另一方面學生會感受到“困境有人陪伴”的溫暖,進而會積極面對問題,再接再厲,此時的溝通也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的健康發展。
當學生逢成功、喜悅時,教師需要及時給予科學指引,提醒其冷靜思考,避免自滿,拓寬其成長邊界,讓學生明白一時的成功不是終點,謙遜的心態與持續的突破才是不斷前行的模樣。此時的談心猶如“錦上添花”,可促使學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開學初、考試前、畢業季等關鍵時段,學生思路易陷入迷茫。教師可利用日常碎片時間,恰當的、不失時機的“細水長流”式談話,做學生的“引路人”。例如課間閑聊、值日時的協作、放學路上的偶遇,都是自然溝通的契機。隨口一句既拉近關系,又能從興趣中發現學生的潛在特質,為深度溝通奠定基礎。通過經常性、輕緩級的交流,滲透價值觀,構建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
因時而談的三種情況需定性清晰、量度而行,“錦上添花”時忌潑冷水;“雪中送炭”時勿僅安慰;“細水長流”時注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Vol.3
因地而異:選擇“有歸屬感”的溝通場景
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教師與學生談話的時候,如果地點場景合適,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同理。
一般師生談話最多的地點就是辦公室,殊不知辦公室是教師的“專屬空間”,會給學生一種高低的落差感,心理之間無形當中會拉開距離。如果選擇在學生的宿舍,那種落差感會大大降低,如果選擇在學生的家里,效果會更明顯,這也是教師家訪的意義之一。倘若條件因素不允許,只能在辦公室,教師可以讓學生坐下,或給學生倒一杯溫水,營造一種和諧溫馨的談話環境,給足學生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更容易讓學生敞開心扉。教師還可以選擇相對開放的“共同屬地”,如操場、花園、圖書館等非正式談話場合,能有效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
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跨越空間的線上聊天或紙條書信留言,對習慣用網絡表達的學生,微信、QQ等線上途徑反而是“突破口”,內向學生不敢當面說的話,可能會在文字中表達的更坦誠。這樣學生會有一種在“屬于自己的空間”內說話的感覺,更有利于溝通產生實效。
“因人、因時、因地”的核心理念是將學生視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而非需要“塑造”的對象。教育是一場溫暖的遇見,教師應讓每個生命都能在屬于自己的時空中,閃耀獨特的光芒。
教育是師生心靈相遇后的碰撞、磨合。這種碰撞有著知識傳遞的星火,更蘊含著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彼此喚醒。這種磨合不是削足適履的遷就,而是像榫卯結構那樣,在差異中尋找契合點,教師在學生的困惑里看見教育的盲區,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中觸摸到思維的高度。最終,關系在心靈的對話中被賦予溫度,教育也在彼此的成全里,生長出超越知識本身的生命質感。
教師既是排憂解難的“陪伴者”,也是理清思路的“引路人”,更是平等交流的“同行者”。教師的職責需要溫情,需要帶著溫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階段獲得恰如其分的滋養——低谷時有觸底的溫暖,高峰時有攀登的方向,日常中有生長的力量。
總之,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談話的主題及其目的,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地點進行溝通交流。交流中,教師注意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需要真誠、學會傾聽、體驗共情。談話方式也視情而定,可以一對一也可一對多,一次溝通后如有必要,及時反饋后再聊。
作者簡介:朱勇,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現任滄縣第三中學副書記,滄州市名師工作室成員。 擔任班主任期間,所帶班級多次獲得“河北省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朱勇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