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山水冊》
沈周《山水冊》創作于明成化十八年,時年五十六歲。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雨滿青山
米家皴是宋代畫家米芾和米友仁創立的一種山水畫皴法,以淡墨和濃墨的點子來表現山石的質感和云霧的朦朧感。在這幅畫中,沈周巧妙地運用了米家皴,通過點子的疏密和濃淡變化,表現了雨后山巒的濕潤和云霧繚繞的效果。真如蘇軾所寫: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雨中山色空靈迷離,霧氣氤氳,與“雨滿青山”的濕潤感渾然一體。
畫中的山峰和云霧部分,可以看到明顯的點子皴法,使得山體顯得更加立體和生動,云霧也顯得更加飄渺和靈動。
韓翃《宿石邑山中》這道:“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浮云低垂、山靄蒼茫,遠望群峰漸隱于云霧,暗合“青山半藏于云”的朦朧意象。
畫面采用了傳統的“三遠法”構圖,即高遠、深遠和平遠。遠處的山峰高聳入云,中景的山巒層層疊疊,近景的樹木和建筑則顯得更加清晰和具體。
畫中的建筑位于畫面的左側,與右側的山峰形成對比,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建筑的屋頂和墻壁線條簡潔明了,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
畫作主要以淡墨和淡彩為主,色彩柔和,筆墨細膩。山石和樹木的墨色濃淡相間,表現出不同的質感和層次。王維“山色有無中”,以“有無”消解山形輪廓,與沈周淡墨虛化山體的手法如出一轍。
雨后的青山在淡墨的渲染下顯得更加清新和濕潤,樹木的枝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給人一種朦朧、寧靜祥和的感覺。
朦朧既是技法,亦是心境載體。沈周晚年“粗沈”風格中濕潤蒼茫的墨韻,與“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的禪意相融,將時間凝固于云霧的流動中;而蘇軾“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豁達,亦在沈周雨景山水的溫潤墨色里找到視覺注解。
這一點感興,些許筆墨,從心靈深處流淌到筆下,氤氳出這樣一片山水微境,閑時觀之,可欣可悅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