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拓荒書屋”主人錢江、錢維
【故事】湖南長沙西園北里有一間“拓荒書屋”。這里沒有華麗的裝潢,所有書籍均不對外售賣,只供讀者免費閱讀。上世紀70年代,錢江看到很多書籍被企業當作廢品處理,就自費把有價值的舊書買回來。1998年,隨著藏書增多,他將自家老宅改造成免費閱讀空間。2023年,錢江離世,妹妹錢維為延續兄長的心愿,靠著退休金接力守護這方天地。
【點評】
“這墨香,這手感,是歲月沉淀下來的,字字句句都能讀到心里去?!睌底只瘯r代,錢維老人對紙質閱讀仍有著近乎固執的偏愛,她也樂于將這份樂趣傳遞給更多人。
兩兄妹27年的默默堅守,意義早已超越一間書屋本身。城市要向上生長,亦需向下扎根。在高樓大廈勾勒的天際線下,小小一方公益書屋,成為城市精神氣質的獨特體現。它就像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毛細血管”,根植社區,貼近生活,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市民的精神世界。
有學者說,在容易沉溺于虛擬世界的信息社會,人們最稀缺的恰恰是“附近性”,是扎根周遭世界、尋味具體真實的能力。在“拓荒書屋”,讀者可以清晰感知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感聯結。翻翻泛黃的書頁,聽聽老人講述過往,沒有掃碼點單,沒有打卡拍照,有的只是求知者的會心一笑。從民間生發出來的公益書屋,因其質樸而充滿親和力和人情味,成為人們奔波之余的精神“歇腳地”。
“拓荒書屋”綻放的文化微光并不孤單。江蘇南京,“二樓南書房”24小時不滅的燈光,為夜讀人守候一方寧靜;浙江杭州,“六圈公益書屋”為社區營造包容舒適的氛圍;湖北宜昌枝江市,江心洲的“島上書店”讓鄉親們和孩子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點點微光,亦可成炬,一座座精神的驛站,讓知識的甘霖豐盈著無數人的內心世界。
新修訂的2025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中,“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評估提級為各城市必選動作,其中,文體設施的覆蓋情況是重要一部分。一座宜居宜業的城市,不只應具備便利的物質設施,還應具備溫潤的文化氣質。我們樂見越來越多類似公益書屋這樣的“輕騎兵”,打通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既然是“輕騎兵”,可及性要強。被稱為“千館之城”的廣東深圳,1125個服務網點、300余家新型空間,構建起覆蓋全城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公園、社區、景點,閱讀場景無處不在。文化空間充分嵌入社區肌理、街巷角落,有助于打破生活場景與文化場景的區隔,讓精神文化活動真正融入市民群眾的日常。
鮮活度要夠。一些地方的文化服務,存在“有地無人”的窘境,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內容不接地氣、不合需求。北京東城,老院落“27院兒”蛻變為社區“文化客廳”,團隊挨家挨戶走訪,了解居民需求,針對不同人的喜好設計老少皆宜的活動。不少居民還從活動參與者轉化為建設者?;罨瘍热?,讓群眾愿意來、留得住,文化空間才會煥發持久活力。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當點點文化微光被看見、被支持,終將匯聚成點亮我們精神家園的璀璨星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1日 05 版)
郭元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