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將被撕毀,一切都將被遺忘……
2023年7月11日,米蘭·昆德拉逝世。
中國讀者對他并不陌生。“生活在別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上帝一思考,人類就發笑”……這些在文藝青年們個性簽名上常見的箴言金句,全都出自昆德拉之手。
笑和遺忘是昆德拉作品的兩個關鍵詞。
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圍繞著一個主題:讓真理動搖。他以戲謔的眼光審視冷戰的歐洲。那時,人們一方面被崇高的價值捆綁,另一方面又被虛無主義侵蝕,苦苦追尋“生活的意義”。而昆德拉對此不屑一顧:“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生存的本質。”
對于廢墟之上的無意義世界,他給出的回應是:笑吧。正如他把最后一本小說取名為“慶祝無意義”,他對無意義的認知并沒有影響他熱愛這個世界。
遺忘進一步揭示出了這個世界無意義的殘酷本質。“遺忘是死亡的一種形式,貫穿于整個人生。”而既然遺忘無可避免,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昆德拉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他也遭受了遺忘——他逐漸忘記自己是誰,忘記自己寫的書,忘記自己想要忘記的東西。
本文摘選了米蘭·昆德拉生命最后幾年的碎片。作者弗洛朗斯·努瓦維爾和丈夫馬丁是昆德拉夫婦多年的好友,陪伴昆德拉走過他生命的最后一程。她寫下了她對昆德拉作品的理解,記錄下了與昆德拉和其妻子薇拉共度的最后時光。
本文摘自《寫作,多么古怪的想法!》,篇幅所限內容有所刪減,小標題為編者所擬,經出版社授權推送。
01.
生命的盡頭,昆德拉問我:
“你是做什么的?”
“Cim se zivite?”(捷克語,意為你是做什么的)
“說法語,米蘭。說法語……”薇拉嘆了口氣,表示抱歉:“這段時間以來,他只說捷克語……”
這天下午的陽光很好,我們在雷卡米埃大街公寓的大客廳里。冬日陽光頗有一分邪惡的味道,斜斜地照射在露·拉姆的一幅作品上。
我一直看到這幅畫作置于三十三格排列得整整齊齊的書堆之上。上面用白色的顏料寫著標題:生活在別處。
我喜歡這幅畫,我一直很喜歡,但是今天它讓我感到渾身發冷。生活在別處。精神、心境、生氣,都在別處了。目光也在別處。就像是干涸的河床,空空如也。米蘭·昆德拉不在這里了。從此之后,他的存在就徹底變成了不在,神秘而無法捉摸。
露拉姆,《生活在別處》
“Cim se zivite?”
“他問你是做什么的。你瞧,就連你,就連亞布洛內茨的小伙子,他也認不出來了。”
盡管我知道這段時間以來他的病日益嚴重,但是他提出的這個問題還是讓我感到措手不及。它就這樣跳了出來,作家直愣愣地看著我,從此之后都是這樣,帶著一絲人們所謂的好奇。
我是做什么的?
是不是正因為這個問題太過簡單,又太過深刻,它才會讓我感到如此困擾?還是因為,這個問題是由一個已經走到存在盡頭的人提出的,走到存在盡頭,但是已經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用什么將這份存在填滿的?或者是因為,如果這個人知道我正在寫一本關于他的書,他或許會皺起眉頭?
由于他正定定地看著我的活頁記事本,于是我把筆豎起來說:
“嗯,米蘭……我寫作……”
驚訝的目光,甚至可以說是覺得有趣。接著,長久的沉默之后,他說:“寫作,多么古怪的想法!”
所有人都笑了,包括正在等換班的護士。我想起了為什么恰恰在這個時刻呢?《帷幕》中的這句話:
他會知道沒有一個人是他自以為的那個人,知道這一誤會是普遍性的、根本性的,從此他會知道……將喜劇性的柔光投射到人的身上。
有幾秒鐘的時間,這道柔光略略驅散了悲劇性的陰霾。然后,作家從我手中拿過筆,最后一次在我的活頁記事本上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落下他的名字。顫抖的名字,到了最后一筆,他調皮地連上一根線,線的末端畫了一只眼睛。
最后一次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落下他的名字
線和眼睛讓我想起風箏。在《身份》的開頭,有這樣一段凄婉的描寫,一對情人在諾曼底的海邊沙灘上相互找尋,沙灘上到處是帆車,還有就是風箏:
風箏,一塊有顏色的布料撐在一個硬得可怕的骨架上,隨風而起;靠兩根繩子,一手一根,可以控制不同的方向,可以讓它升降、轉圈,像一只巨大的牛虻那樣發出陣陣可怕的聲音,時不時地像一架墜落的飛機,鼻子向下,倒栽在沙地上。
除非這是一位朋友提出的另一種詮釋這只位于他名字之上的眼睛只是簡單地在說:“一只盯著我的眼睛……你不是正在對我的生活感興趣嗎?”
02.
笑——
昆德拉曾用幽默讓真理動搖
一個男人挖出一只眼睛。為的是能夠親眼真正用他自己的眼睛看到他平素從來看不到的東西,也就是說他自己。他用拇指和食指堅定地握住眼球。是誰在看誰?是哪只眼睛通過另一只眼睛看見了自己?
這是米蘭·昆德拉的畫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也許是對整個文學的隱喻:將自己的眼睛放置在一定距離之外。微笑。
在雷恩,給薇拉畫的第一幅畫
幽默:“一道神圣的閃光,它在它的道德含糊之中揭示了世界,它在它無法評判他人的無能中揭示了人。”(米蘭·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引用了這句猶太諺語。
這才是《玩笑》的真正意義。為什么看到人類思考或者說是人類自認為在思考上帝會發笑呢?因為人類越是思考,就越抓不住真理,他也就離其他人越遠,越不是他自己所認為的那個人,昆德拉回答我們。
“玩笑”始終是貫穿他作品整體的一條紅線。從《玩笑》到《慶祝無意義》,昆德拉的作品一直忠實地居于這一標志之下。
我們幾乎可以說,存在著兩類作家。第一類是頌揚世界之美的作家,從荷馬到波德萊爾,從魏爾倫到圣-瓊·佩斯……還有一類是通過世界的不和諧來感受它的人:塞萬提斯、拉伯雷、貝克特、卡夫卡、齊奧朗……
昆德拉屬于第二類,就像大部分中歐作家那樣。
昆德拉既不相信人類也不相信人類的未來。但這并不妨礙他對生活的熱愛。不妨礙他笑,因此而笑。當我想起他的時候,我想起的就是一個正在笑的人。有享樂,有愉悅,甚至在完全沒有希望之時也自有一種美。
米蘭昆德拉為《好笑的愛》英文版所作的畫
讓某一個真理動搖:這幾乎是昆德拉所有小說所實施的計劃。
找到一個主題,一個偉大的詞,將它浸在幽默的酸水中,再加上一撮反諷,于是就得到了昆德拉的一部小說:《身份》《不朽》《玩笑》《無知》……
那么多的“真理”于是呈現出潛在的千差萬別與不同面貌,在其所有的矛盾與殘忍的模糊性中得到揭示。
昆德拉小說所產生的震撼便源于此,弗朗索瓦·里卡爾總結道。
這一震撼“類似于對某一真理產生質疑所引起的震撼,而它一直被認為是顯而易見的,一種簡單而神圣的價值被褻瀆了,然而此前我們以為,我們是通過這種價值來理解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時代,并且,在我們所生活的黑暗世界里,我們也是通過它來區分善與惡”。
03.
遺忘——
昆德拉忘記了他寫過的書,
也忘記了他忘記的東西
笑和忘:生活的程序。
忘掉布拉格、布爾諾。忘掉一切有可能帶來痛苦的東西。忘和笑。
在某種程度上,昆德拉的遺忘是一種自愿的行為。我決定忘記我已經留在身后的事情,將它們放得足夠遠,只有這樣,記憶才不至于太過痛苦。
但是在昆德拉筆下,還有另一類遺忘。《玩笑》中的遺忘,一種惱人的想法:總是覺得一切都會在記憶的地平線上驟然消失,終將消融和蒸發。
這種想法與瓦雷里關于精神危機的想法不謀而合。文明、文化,甚至是大寫的歷史,所有的故事都是會消亡的。
米蘭在他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問:“我的故事,什么故事?我還寫過書嗎?也許吧。我記不得了。”
在最后的時刻,我們已經超越了遺忘。昆德拉不僅僅忘記了他曾經寫過書。他也忘記了他忘記的東西。
忘記遺忘正是《笑忘錄》里那個“穿牛仔褲的男青年”所宣稱的。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忘記了什么(比如,在某人死后忘記了他的面容),我們會看到自己正在遺忘,我們為此感到自責。這一點讓我們備感沉重。
穿牛仔褲的男青年向塔米娜解釋了這一點,而塔米娜“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的遺忘”。
“那我怎么辦呢?”塔米娜問。
“忘記你的遺忘。”年輕人說。
塔米娜苦笑著說:“給我解釋一下我該怎么做?”“你從沒想過離去嗎?”“想過,”塔米娜說,“我非常渴望離去,可是去哪兒呢?”“到一個凡事凡物像微風一樣輕飄的地方。到一個凡事
凡物都沒有重量的地方。到一個沒有愧疚感的地方。”“是的,”塔米娜如夢似幻般地說道,“到一個凡事凡物都沒有重量的地方。”
有時候我會看見米蘭,還有他的眼睛里一片茫然。我會想他應該是離開了也許是到達了一個凡事凡物都沒有重量的地方。
04.
在去世之前,
昆德拉撕毀了一切
二〇二二年六月六日。馬丁和我再一次造訪雷卡米埃大街。
薇拉在敞開的門邊等我們。如此堅強卻又如此脆弱。一根隨時都可能折斷的樹枝。她在生病的丈夫身邊已經日復一日地守了四年。她睡不著。米蘭夜里總是會驚醒,呼喚所有在他們共同的生活中他為她起的昵稱。
薇拉說:“在我小的時候,十三歲左右,爸爸可能犯了教育上最大的一個錯誤。他把我領到圖書館,對我說:‘你瞧,從這里到那里,你都可以讀。但是從這里到那里,不可以讀。’我于是立刻沖向了不可以讀的書架。我選的書是在家里偷偷讀的。用手電筒,躲在被子下面讀。我沒讀懂,但是我從中學會了很多粗話。那本書是《長夜行》。”
米蘭穿著黑色運動衫,外面是一件黑色羽絨背心。很優雅。總是那么優雅。他面前有幾本書:大江健三郎,加繆,一些我不知道是什么的捷克語的書,還有一本斯洛伐克語的書,他精心地撕掉了開頭和結尾的幾頁。
“他撕所有的書,包括他自己的書。這本是斯洛伐克語的《慶祝無意義》。全部毀掉了。就好像他想要報復什么一樣。這本也是,大江,撕了。都撕了,除了一本,他每次都會避開。是加繆的。《反抗的人》。這本書堅持了下來。抵抗住了。”
寫作,或許對于米蘭·昆德拉來說也是如此?深入到一個笑話的黑色深處。然后,當一切都結束的時候,就撕毀一切?
“你從沒想過離去嗎?”
“想過,”塔米娜說,“我非常渴望離去,可是去哪兒呢?”
“到一個凡事凡物像微風一樣輕飄的地方。到一個凡事凡物都沒有重量的地方。到一個沒有愧疚感的地方。”
“是的,”塔米娜夢囈一般說道,“到一個凡事凡物都沒有重量的地方。”
——《笑忘錄》
事物不再有任何重量的地方。還有詞語。還有撕毀的書,以及《不朽》中撕毀的家庭照片,《無知》中撕毀的報紙。Vanitas vanitatis。無與空的盛宴。
今天來了一輛卡車,門口的紙箱在等著被搬走。方向:布爾諾國立圖書館。
在薇拉的組織下,米蘭所有的書都將被搬到布爾諾。多虧了她,所有的書,差不多有五十多種語言,一部分的檔案和通信,還有他的私人圖書館,都將安放在這座“米蘭·昆德拉圖書館”中。
二〇二一年,托馬斯·庫比切克曾經帶我參觀過這里,當時圖書館尚在籌備中。
在雷卡米埃大街公寓的入口,兩面墻的書架都空了。六十年,寫作、思想、創作、文化、思考、懷疑、辛勤勞作的一生,曾經堆積在這里。
這份空,薇拉為之顫抖。
為了消除這份空,她調皮地在光禿禿的書架上擺了小南瓜、芋頭和亮閃閃的印度醋栗,這些都是他們在盧森堡公園閑逛的時候就像拉蒙、夏爾、凱列班和達德洛一樣喜歡撿的東西。她喜歡感受這些東西在口袋深處的形狀,如此光滑,如此溫柔。
05.
生命的最后,
昆德拉聽見了來自遠方的聲音
馬丁在魯特西亞飯店對面。他給薇拉打電話:“我在樓下了,能上來嗎?”
薇拉聲音哽咽:“太可怕了。我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天塌了。你根本想不到。都結束了。”“那我能上來嗎?”
“是的,上來吧,我沒精力告訴你密碼了。蒂多(門衛)去給你開門。”
到了三樓,樓梯間的門像以往那樣虛掩著。薇拉倒在馬丁懷里,泣不成聲。
“我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他不說話了。沒有任何反應。他不在了。”
米蘭躺在床上,目光迷茫。在他的桌上,是他撕毀的書。但是他的眼睛還能聚焦在來訪者身上。目光中閃過一絲好奇,或者親密。
薇拉和我們說到夏天的恐怖。熱浪。孤獨。幾乎沒有人來看他們。和護士之間永遠難以親近。還有失語。
馬丁告訴她,今天他帶來了一個驚喜,說著他拿出手機。他帶來了米蘭十四歲時作的曲子的鋼琴彈奏錄音。
薇拉開始時不能相信。手機音量沒調好,幾乎沒能聽到什么。她試著自己調大音量。馬丁將音量開到最大。
突然,音符綻放了出來,重復的主題,憂傷的,仿佛來自遠方。就好像手機連通了過去,連通了捷克、布爾諾和他的童年。
從詞源上來說就是這個。Télé-phone。來自遠方的聲音。
米蘭轉過頭。他的臉上浮現出微笑。
這個片段一共一分二十一秒。我們再從頭播放。這一次,我們把手機貼近作家、作曲家的耳朵。
他的眼睛亮了起來。他的笑容更加燦爛。和以前一樣的笑容。他被迷住了。他的眼神示意他還要聽。
于是我們又放了第三遍。這個片段演奏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出現了一簇尖銳的音符。完全是雅納切克的風格。
很好聽,是嗎?
真的很好聽。不像是年輕時的作品。他的憂傷已經非常成熟。
馬丁把這一切解釋給米蘭聽,米蘭似乎表示同意。這是和啞巴的一次對話。
“這是你寫的。你那時十四歲。是卡米耶演奏的。我們覺得它很美。你的天賦真是非同一般。”
米蘭好像都聽進去了。他的目光幾乎是歡快的。甚至薇拉也覺得是這樣。她不再說他聽不見,他的靈魂已經不在了。她注定要同意這一點的。祈求奇跡發生。馬丁將這個片段轉到她的手機上。薇拉已經在問了:
“但是有三個其他的片段呢。他沒有都錄下來嗎?”
“目前只有這一個。這是第一個。我感覺這段曲子是第一次被演奏,是嗎?”
“是的,是的,第一次。你拯救了我的生命!”薇拉對馬丁說,“謝謝,謝謝,謝謝!”
這純屬偶然。
不久之后,薩拉,一位神經科學家朋友,向我解釋了我們知覺記憶的工作機制。我向他講述了米蘭全神貫注的那一刻。
他會不會覺得很困擾,對這種記憶與遺忘之間的競賽,而這位作家作品的主題恰恰就是這些?就好像藝術家用自己的生活來展示自己的思想?
“還記得《玩笑》中那句著名的話嗎?”他說,“‘一切都將被遺忘’。”
我們談論死亡,談論“一次不算數”。
“死亡讓人感到煩惱的地方,”他對我說,“是我們只能死一次,而‘一次不算數’。當你第一次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從來不會有自如的感覺,但是如果你能夠重復……我們不能死上好幾次真是遺憾,否則死亡就不會是那么可怕的經歷了。”
“但是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一次不算數’更多是用在生活上的。”我提醒薩拉。一次不算數,因為生活就是草稿,從來沒有“謄清”的版本。
他指出了我的錯誤:
“在昆德拉的筆下,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死亡。這是我三十年前讀到的文字,至今仍然記得很清楚。”
我想起了“不解之詞”,想到閱讀時所得到的啟示。
有多少人對米蘭·昆德拉的一句話、一個詞、一處發現銘記終生?
尾聲:如微風般輕盈
今天,在一個我專門用來收藏米蘭寄來的畫作的小袋子里,我找到了這個。
一個很奇怪的人的側影,扭曲、變形、滑稽、好笑,在地球儀上晃動著,踮起足尖,努力保持平衡。
她在跳舞。
或許在鞠躬。
她在笑。
大笑。
在她擺動的手臂上,米蘭寫道:“弗洛朗斯,馬丁,再見!”
“弗洛朗斯,馬丁,再見!”
本文節選自
《寫作,多么古怪的想法!》
作者: [法] 弗洛朗斯·努瓦維爾
譯者: 袁筱一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25-6-30
編輯 | 十六
主編 | 魏冰心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