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關羽這個名字發展到今天,不僅是一個人物,更是忠義的化身。
很多地方都給關羽建廟,南方沿海有些地區甚至還會把關羽當成財神爺供奉起來。
然而,全國卻有那么一個地方,那里的人不但不祭拜關羽,更不會給關羽立廟,甚至你帶進去關羽塑像都不行,主打一個倔強。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這就得從三國里的顏良說起了……
顏良廟
三國里的“誅顏良斬文丑”,本是一樁佳話。
結果到了文丑那里,他的后人就不樂意了,顏良的后人更是不高興。
在顏良后人心中,這可是顏家的大英雄,可是經過《三國演義》那么一頓描寫,顏家的大英雄卻成為了刀下的冤死鬼了。
于是,顏良后人從很早的時候就表示:這個鍋我們顏家不背,并且還立志也要給自己的祖宗顏良立廟。
有人勸顏良后人莫不如大度一些,順應歷史潮流吧。但是,如果從顏家后人的立場去看待,你便能理解了幾分。
畢竟自己祖上被人斬殺而且還在史書和文學作品中大肆渲染,只要有點血性自然不會置若罔聞的,所以顏家后代的做法合乎人之常情。
哪位說顏良的后人在哪呢?
據記載顏良老家是山東臨沂,其后人遍布全國各地,福建大田縣、泉州石鈔坑村都有顏氏家族的后人,而禁修關羽廟或禁祭拜的要數徐州呂城了。
呂城汴塘鎮闞山村,居住著顏良后人,自清代就修建了顏良廟,這樣方圓15公里內不能出現關羽廟了這可是世仇呀,有網友很是不解真有這種地方呀?
當地還有民間傳說故事,清前期汴塘鎮闞山村顏家人,得罪了呂城新上任的縣太爺,這個縣太爺還是個固執的主,偏要在顏良廟附近搭建戲臺,讓班主唱一出《斬顏良》。
戲班子剛開腔,天空陰雨密閉,霎時間電閃雷鳴,直接擊中戲臺子,唱戲的班主直接被雷劈死,縣太爺傻眼了,慌忙返回縣衙。
這故事一出闞山村附近,就連汴塘鎮都不敢再有關羽雕像了,顏良在這一片那是真顯靈呀。
顏良VS關羽
后世之人在介紹關羽時都要念上一段咒語,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誅顏良斬文丑,這一頓念下來關羽形象瞬間在每個人心中高大起來。
就有那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主,華雄、文丑的后人怎么就沒這么大氣性呢?就這顏良的后代真是記仇呀,便開始研究,說顏良在被殺時整個家族都被曹操清剿了,難道還有幸存者?
其實是不是顏氏直系已經不重要了,只要姓顏就夠了,而徐州和山東也是隔著數千里,又過了數千年,徐州才有顏氏記載。
那么出現顏良廟附近不能有關羽廟存在的事實,就是顏氏后人在附會歷史,借著顏良后裔的身份凝聚宗族勢力,對抗明清時期對待席卷全國的關公推崇浪潮。
對于關羽的認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稱,信奉者那是武財神、忠義誠信的標桿,而對于質疑者認為關羽既不神勇也不忠義,是個兩面三刀見利忘義的人。
由此就能看出呂城汴塘鎮是宗族對主流信仰的反抗,因為當前關羽廟遍布全國甚至海外有華人的地方也都信奉關羽。
所以信仰是自由的,不能一棒子全都打死,沒有關公守護的地方,不是還有顏良在鎮守嗎?對老百姓來講,只要心存那份忠義、善良,你是關羽還是顏良都是一樣的。
現在主流意識里,都是對關羽的推崇和認同,就連他的刀馬甚至隨從,都成為人們心中的大英雄,這也體現了一代代中國人的道德品格和價值觀取向,這玩意雖看不見摸不到,但他的作用確實無法言表的。
所以說每一個個體道德成長過程中都要有一面旗幟,不管你是關羽還是顏良,他們的正確價值取向會發揮榜樣示范作用,以此來提升民族的整體道德水準。
參考資料:
知網:關公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傳承發展
知網:爭議作家指關羽是最大叛徒
文化大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