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聯絡組組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彭一浩很快意識到,這場發生在三年援藏任務尾聲的突發災難,就是一次大考。
短短幾個月,上海援藏交出的答卷有目共睹。以森嘎村重建項目為例,這個在地震中幾乎夷為平地的村莊,在地震發生數周后就啟動易地重建設計規劃,并于3月正式動工。目前,村莊內的所有民居全數完成結構封頂,受災群眾遷入新居指日可待。
自1995年派出首批援藏干部,上海對口援藏工作至今已開展了30年。2022年7月,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總計110人接過援藏接力棒,來到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日喀則市。
彼時,疫情防控態勢依舊緊張,交接工作難免匆忙。所幸,在與當地干部的交流中,援藏干部首次踏足雪域高原的忐忑很快被打消。
彭一浩回憶:“當地干部告訴我,藏族同胞對于真心佩服和認可的人、叫好的事,會用拇指沾上白色的糌粑,在對方身上點一枚指印,再說一句‘雅布’。”以此為靈感,“雅布工作法”應運而生。這也是貫穿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三年援藏工作的精神主線和黨建品牌。
點在身上的白色拇指印,是群眾滿意的樸素表達,也是對口援藏工作成效的衡量標準。又一個三年臨近尾聲,踏上歸途之際,能收獲多少藏族同胞的“雅布”?答案,凝結在諸多片段中。
森嘎村重建項目現場。 于量 攝
4553份問卷與“外賣小哥”
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研就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是“雅布工作法”的重要抓手。
入藏伊始,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便立即著手開展大走訪、大調研,與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探討,聽實話、摸實情。與此同時,團隊還專門設計了調查問卷,內容涵蓋產業就業、基礎設施、人居環境、醫療教育等多個方面,最終回收有效問卷4553份。
圍繞問卷反映出來的問題,《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聯絡組三年援藏工作計劃》隨之出爐。計劃提出,推進援藏項目建設要以“文旅先導、三產融合、鄉村振興、智慧賦能”為主線,進一步探索“數字援藏、科技援藏、金融援藏、生態援藏”新模式,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發揮上海援藏工作的示范、引領與帶動作用,有序推動日喀則市及對口五縣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疫情過后,為了進一步掌握社情民意和經濟活動恢復情況,上海援藏又出新招。2023年3月,十余名上海援藏干部集體注冊了美團騎手賬號,化身“外賣小哥”。在走街串巷、接單送單的過程中,與當地群眾零距離交流。
“一整天的時間里,我們送了藏面、包子、藥品。”彭一浩認為,送單之余更有機會獲得群眾最真實的反饋。比如,一家廣告公司的員工抱怨附近的市政工程時間安排不合理,不時就要斷水斷電,公司業務受到影響;另一家藏茶館的老板則反映疫情后房東層層轉租,導致租金畸高,經營成本驟增。
這些“具體的問題”,最終逐一落實為援藏工作中“具體的事”。
薩迦縣的藜麥田。 于量 攝
灰白土上,藜麥成新主角
站在薩迦縣扯休鄉藜麥種植基地的觀景平臺上,能看到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左側,是連片的藜麥田,盛夏時節一片翠綠,甚是養眼;右側,則是未經開墾的生地,其上砂石遍布,滿目焦黃。
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薩迦小組領隊,薩迦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沈佳梁說,在藜麥項目落地之前,這里的土地都是右邊這副模樣。
過去三年,在這片“灰白土”上,藜麥成為了舞臺上搶眼的新主角。
因地制宜,進行產業幫扶,是上海援藏的傳統強項。不僅“輸血”也要“造血”,切實實現群眾增收,則是“雅布工作法”的題中之義。
薩迦縣與藜麥結緣,始于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入藏第一年。通過拜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援藏薩迦小組將目光投向了藜麥這一時下熱門的健康食品。經專家團隊綜合研判,薩迦縣扯休鄉的海拔高度、自然環境與藜麥原生地非常接近,具備種植藜麥的基礎條件。
2023年4月,扯休鄉撂荒的2500畝土地被選作藜麥試種基地。次月,薩迦縣、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簽訂了“薩迦縣高原藜麥種業創新與產業化項目合作”框架協議,藜麥項目正式落地啟動。
初來乍到的藜麥,表現不負眾望。2023年,薩迦縣種植高原藜麥約2500畝,平均產量約400斤/畝,收購價較青稞增長400%以上。經測算,在未占用基本農田的情況下,實現項目經濟價值1000萬元,并為當地農牧民直接增收約210萬元。2024年,藜麥種植面積擴大至10000畝,同時進一步優化種植品種和種植方法,實現經濟價值約3500萬元,為當地農牧民直接增收近900萬元。
故事還遠未到尾聲。沈佳梁告訴記者,投入1600萬元援藏資金的藜麥產業標準化廠房園區今年將投入使用,屆時藜麥加工產業鏈條將進一步延伸。灰白土上的這片萬畝藜麥田,未來還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森嘎村,一名工人走過重建后的房屋。 于量 攝
“上海速度”重建森嘎村
定日地震的災后重建工作,是一場與時間的全面賽跑。
入冬以后,日喀則氣溫驟降,非常不利于施工作業,因此通常都會在每年10月中旬停工,直至次年春季復工。重建工作的推進速度,事關受災群眾能否在入冬以前搬出臨時安置點、遷入新居。
位于珠峰腳下、常住人口600余人的長所鄉森嘎村,是此次地震重災區之一,全村房屋損毀嚴重,經勘測定損,僅有2戶民居可通過維修繼續入住,其余均需推倒重建。
“再造一個森嘎村”的任務,“雅布工作法”義不容辭。
“雅布工作法”堅持以人民至上為宗旨。具體到災后重建這件事上,就是要將最好的資源留給農牧民、把最好的服務提供給農牧民,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
在上海援藏的協調下,地震發生兩天后,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的先遣隊伍抵藏,著手開展災情考察和村莊重建設計。負責建設的上海建工集團也緊急抽調人力趕赴定日縣,并于今年1月21日在當地成立了上海建工定日縣災后援建指揮部。
3月11日,森嘎村上海援建項目正式啟動。用上海建工森嘎村重建項目現場負責人莊亦農的話說,這是一個“體現上海速度、上海質量、上海水平的項目”。據莊亦農介紹,截至6月末,森嘎村重建項目的工程建設進度已達75%左右,全村126戶民居全數結構封頂。同時,規劃中的村史館、感恩廣場、足籃球場等公共設施也已基本竣工。
森嘎村重建的“上海速度”,讓森嘎村村民們倍感期待。眼看著重生的新家園從無到有,對于來自上海的援手,他們的感激之情質樸又真摯。7月1日,一場黨建聯建活動在新落成的森嘎村感恩廣場上舉行,大批村民受邀前來。
這是一次特殊的“封頂儀式”。活動結束時,莊亦農等上海援建工作者的肩頭掛滿了哈達。
拉孜縣,318國道5000公里紀念碑處。 于量 攝
未完待續的下半場球賽
今年5月20日,一支來自阿根廷薩爾塔省的球隊踏上了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的足球場。
文旅先導,是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定下的工作主線之一。三年來,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日喀則2023年、2024年的游客人數、旅游收入連續兩年創下歷史新高,文旅產業發展增速位列西藏第一。
“雅布工作法”強調援藏工作要“創新”,更要“創造”。
2023年,上海援藏首創援藏旅游包機,將100名游客從上海帶到了日喀則。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喀則市旅游發展局副局長葛永銘表示,這趟包機意義非凡,不僅打破了“西藏之旅始于拉薩”的常規,也填補了日喀則深度游市場空白。首航的游客滿意度超過95%。
“航空+旅游”成了文旅產業援藏的一張王牌。2024年“5·19中國旅游日”,上海援藏旅游包機實現“再出發”,創造性推出“上海—尼泊爾加德滿都—日喀則”援藏跨境旅游包機,首次飛出國門。
今年,“航空+旅游”迭代到3.0版本,入境旅游包機完成首航。67名來自日本、阿根廷的入境外籍游客從上海直飛日喀則,遍覽當地標志性景點。
在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舉行的這場足球友誼賽,成為了此次旅游包機活動的一大亮點。“西藏的孩子們喜歡足球。坐在觀眾席上,你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彭一浩說。上半場雙方戰成2比3,日喀則隊僅落后一球。然而,天公不作美,中場休息時下起大雨。由于雨勢過大,下半場比賽被迫取消。在葛永銘看來,這是遺憾,但也是期盼:“留點念想,為了下一次重聚。”
如同這場未完的比賽,上海對口援藏工作開展了30年,如今又在新的挑戰中昂揚奮進、煥發新生。可以想見,未來仍將有一批又一批來自東海之濱的建設者、奮斗者踏上這片土地,用真心真情的幫扶工作,贏得一枚枚白色的拇指印和一聲聲“雅布”。
原標題:《藏族同胞為啥要在上海援藏干部身上點上白色拇指印?》
欄目主編:陳抒怡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于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