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億高鐵線位再研究,沿線的等待又延長了兩年
滬乍杭高鐵:余杭為何在環評后啟動線位優化?
高鐵規劃反復期,誰為沿線居民的預期等待買單?
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余杭分局近期發布了《余杭區鐵路通道方案優化及控制性條件深化研究需求》公示。這份文件把研究工作的完成時限,設定在2026年12月30日。研究任務中明確包含了對滬乍杭高鐵(新建上海至杭州高速鐵路)及相關聯絡線線位的優化工作,目標是減少鐵路對城市空間的割裂影響。
就在今年初,新建滬杭高鐵(原滬乍杭高鐵)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在杭州與嘉興生態環境局完成公示,項目計劃總投資672.55億元,正線長度約142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規劃中明確在浙江段需征用土地400.1006公頃,涉及永久基本農田126.4214公頃。
前期動作顯示出項目推進的緊迫性。臨平區在今年3月印發的年度高質量發展政策中要求,根據省市安排做好滬乍杭高鐵臨平段征遷工作,推動項目盡早開工。塘棲鎮政府今年3月5日發布的采購意向明確,2025年4月將采購滬乍杭鐵路及寧橋大道先行段征遷測繪服務,預算390萬元。余杭區良渚街道南莊兜村的村民注意到,3月初曾有地質勘探隊伍在村內作業多日,外界普遍猜測這與滬乍杭鐵路前期工作有關聯。
余杭區啟動的線位優化研究將在未來近兩年內持續推進。文件顯示,研究團隊需在2025年11月30日前提交送審稿,最終成果在2026年12月30日前交付。這項研究將從技術標準、關鍵控制節點、城市空間影響等多角度展開,深化線路比選,判斷聯絡線建設必要性與提出優化方案。
研究的開展意味著規劃中的滬乍杭高鐵杭州段線路存在調整的可能。根據此前信息,杭州段涉及臨平區(東湖新城、塘棲、崇賢)、拱墅區(運河新城、桃源)、西湖區(云谷)、余杭區(勾莊、良渚、云城)等多個板塊。線路的潛在變動,不可避免對沿線已形成的征遷預期造成影響。
規劃優化本身具有其必要性。合理的線位調整可以減少城市空間碎片化,提升綜合效益。但在實際操作層面,項目關鍵節點信息披露的先后順序值得關注:大規模環評公示完成不久,局部區域的線位深度研究計劃才正式公布。公開信息顯示,部分區域的征遷準備動作早于或同步于線位優化研究的啟動。這種時間差,客觀增加了沿線居民與相關方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
大型交通項目投資巨大,影響深遠。在追求空間布局更優化的同時,如何盡可能穩定前期形成的合理預期,實現信息的高效透明傳遞,同樣是規劃工作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對于居住在可能影響區域的人們來說,延長兩年的等待期,意味著生活計劃需在不確定中進行調整。
優化研究將持續到2026年底。相關區域最終是否納入規劃、是否有新調整,需待研究完成后的官方批復。滬乍杭高鐵最終采用的線路方案,將成為平衡城市發展需求與區域民生預期的一次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