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南朝著名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中對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描寫,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繪畫的精神。
顧愷之出生于江蘇無錫,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
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無錫分會場,在江南小調《無錫景》中,“顧愷之”與“蘇東坡”等穿越而來,在“溪山第一樓”上一同揮毫潑墨、吟詩作賦。當顧愷之的扮演者揮動手中畫筆描繪出一幅絕美《洛神賦圖》,不僅定格了中國人物畫的精髓,也將顧愷之的藝術生命與江南水城無錫緊緊相系。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遷想妙得 深挖傳統之根
“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無錫是顧愷之生命的原點,也是其藝術靈光的初現之地。
在《晉書·文苑·顧愷之傳》中,顧愷之被稱為“才絕、畫絕、癡絕”。這位奇才成長于無錫,江南的山水靈氣早已融入他的骨血。他為人“癡黠各半”,既能在桓溫帳下揮灑才情,也會因“倒食甘蔗”的“癡絕”之舉令人莞爾;他畫藝通神,為殷仲堪畫像巧用“點睛之筆”,為裴楷頰上“益三毛”而頓添神采。無錫的聰慧、靈秀、不羈,都投射在這位“中國畫鼻祖”身上。
顧愷之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畫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斫琴圖》等堪稱珍品。此外,顧愷之提出的“傳神寫照”“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觀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盞由他在無錫點燃的藝術明燈,照亮了后世文人畫追求“氣韻生動”的藝術長路。
“顧愷之確立中國繪畫‘神似’的核心追求,構建‘遷想妙得’的創作思維范式,開創了中國繪畫理論系統化先河。”無錫美術館(無錫市書畫院、書畫藝術雜志社)館長顧真真說,顧愷之強調繪畫需超越形似,通過線條的疏密、虛實的對比傳遞對象的內在精神。“以形寫神”突破了單純描摹外形的局限,強調傳達對象的精神氣質,使繪畫從“再現”走向“表現”,成為中國繪畫“重意境、重神韻”的思想源頭。“遷想”要求藝術家將自身情感投射于對象,“妙得”則是在物我共鳴中捕捉超然意象。“遷想妙得”將藝術家的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融合,強調想象與感悟在創作中的作用,為中國繪畫注入了“寫意”基因,使繪畫超越對自然的模仿,成為情感與哲思的載體。其論點為后世繪畫理論提供了核心命題,形成了中國繪畫獨特的審美體系,使中國繪畫始終兼具技法深度與精神高度。
“顧愷之作畫用筆細勁如春蠶吐絲,故稱‘春蠶吐絲描’,后世將他創造出來的這一筆法稱之為‘高古游絲描’。從宋人摹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幾幅作品中,可清楚地看到顧愷之灑脫飄逸的繪畫神韻。”美術史論學者、書法家趙啟斌認為。
歷代美術界對顧愷之推崇備至,不吝于“畫圣”“畫神”“宗師”“畫祖”這樣的稱謂。無錫市美術家協會理事、著名畫家蔣循表示,顧愷之是一個全能的畫家,除了繪畫,他對于詩歌也相當有研究,而且水平很高。《全晉文》中說他曾著有《啟蒙記》3卷,文集20卷,可惜皆已失傳。他還寫過專門的書法論著《書贊》,提出了不少極有價值的書法理論。
原創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
世代相承 延續文化之魂
時光流轉逾千年,顧愷之的故鄉無錫正以更多方式不斷喚醒古老的文化記憶,讓千年畫魂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位于風景秀麗的黿頭渚風景區內的櫻花谷,有一個占地約8000平方米的“無錫人杰苑”,由人杰館、雕塑像、演示廳等部分組成,展示了60多位無錫先賢的生平業績。其中,“藝術巨擘”展廳內就展示了顧愷之等藝術領域代表人物的雕塑及生平介紹,讓每位游客都能在享受自然風景的同時感受到無錫的文化氣息。
從展示到承襲,無錫藝術家們對顧愷之的藝術研究與傳承必不可少。
此前,無錫顧愷之書畫藝術研究會聯合無錫市美術家協會共同發起“顧愷之杯”醉美無錫兒童繪畫活動,以藝術為橋播撒文化的種子。與此同時,無錫顧愷之藝術研究會女子書畫院匯聚了一批熱愛書畫的現代知識女性,她們潛心鉆研書畫創作,以研習顧愷之的繪畫作品與創作思想為根基,將傳統繪畫技法與現代藝術創作手法相融合,在傳承中創新,為顧愷之繪畫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
蔣循認為,無錫不少傳統畫家深受顧愷之、倪瓚等本土先賢影響,其作品盡顯江南地域特色,靈動飄逸,獨具韻味。他提到,當下美術界多元包容、流派紛呈,對年輕畫家而言,顧愷之的藝術思想與審美理念值得借鑒學習,但不必過分拘泥于古人的創作范式。畢竟,美術的核心在于“美”,首先要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體驗。
當談及當代藝術家如何延續好傳統繪畫精髓,并在新時代開創新篇時,顧真真表示:“當代藝術家要構建當代語境下的‘新寫意’,在‘遷想妙得’的基礎上,融入當代生活體驗與全球視野,通過‘扎根傳統而不泥古,擁抱創新而不失本’的路徑,彰顯江蘇文化的獨特性,讓中國書畫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無錫人杰苑
創新形式 再現經典之美
顧愷之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創作的《女史箴圖》,被譽為中國美術史的“開卷之圖”。《女史箴圖》體現出顧愷之“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繪畫特征,如春蠶吐絲般的游絲描法表現出寬袍大袖的絲綢質感,并將女性裙帶飄舞的特色微妙地傳達出來,勾取人物的面容,尤能細處求工,充分體現出作者高度駕馭線描的能力。
去年,南京原創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成功入選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南京市演藝集團副總經理、南京市歌舞劇院院長管輝介紹:“顧愷之《女史箴圖》原圖流失、臨摹本流落海外卻一度得不到妥善保管,舞蹈《思鄉切·女史箴圖》的創作靈感正是來源于此。”該舞蹈用古典舞的手法,加上中國舞的敘事手段,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文物盼歸”的故事。
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洛神賦》,以辭采華美、描寫細膩為后世傳唱。顧愷之則以筆墨寄情,創作出《洛神賦圖》,這幅高27.1厘米、長572.8厘米的繪畫巨作也成為顧愷之的傳世精品。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洛神賦圖》再現了曹植《洛神賦》所表現的文學內容,以流暢勁利而又富有韻律感的行筆刻畫出了人物形象。《洛神賦圖》的出現,無論對于山水畫的獨立發展還是人物畫的進一步深入推進,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趙啟斌介紹道。
據了解,《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可惜的是,顧愷之的原作已遺失,目前宋人臨摹的四件摹本則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兩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今年5月,遼寧省博物館舉辦“唐宋風華——數字畫境中的藝術世界”展,通過超高清、沉浸式的數字空間,將《洛神賦圖》驚艷呈現。據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介紹,展覽通過全息投影、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互動游戲等,不僅還原了原作之美,而且再現了當時的盛景,讓觀眾仿佛在時空中漫步。
顧愷之是無錫最古老、最璀璨的一張文化名片。從繪本到舞臺演繹再到數字呈現,顧愷之的傳世名畫正以不同形式閃耀著奪目光彩。從東晉的江南一隅到今日的活力之城,顧愷之的“傳神”之筆,早已化作無錫的文化之魂,如珍貴的春雨滋潤、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江南時報記者 徐曦 鄧雯婷 文
馬曉康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