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璀璨的星辰被時間的塵埃所掩蓋。有一批晚清畫家,他們都曾經心中懷揣著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并創作出了大量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或遺失、或散落各地、或流失海外等等。他們就像是一顆顆被深埋在歲月長河中的明珠,等待合適的時機被后人發掘,并重新發出新的藝術光芒。恰好,世人總會在不經意間發現他們,并如獲至寶,于是便會重新賦予這些藝術家們和他們的作品該有的歷史價值和新的藝術價值。時間終將會證明一切,真正的藝術瑰寶,無論被掩埋多久,都不會被磨滅,終會被后人發掘和珍視 。
李冠卿(1811——11905),字文華,晚清時期畫家。出生于官宦家庭,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晚年活躍在順天府(今北京)。李冠卿的作品風格沿襲了清代宮廷畫家張若澄的畫風,對用墨的濃、淡、干、濕把握非常到位。李冠卿最善畫的是喜上眉梢、松鶴延年圖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傳統素材。
果高生(1829——1899),原名果爾吉·宏道,滿族。皇親貴戚,清末時期畫家。曾短暫跟隨晚清著名畫家張程九學習繪畫。果高生主要畫山水,尤其到了晚年,繪畫風格基本定格在寫意山水。山水畫的概念我們都很清楚,而什么是寫意山水畫很多人并不清楚,所謂寫意山水畫通常是指用粗放、簡練的筆法描繪大自然,用情感的融入和筆墨的美感表現出更深的畫意。由于創作寫意畫對作者的文化內涵、筆墨功夫和造境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果高生便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以寫意山水繪畫風格示人的畫家。
葉嗣淇,號竹軒,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舉人,也是一名清末時期畫家。擅畫山水,尤其是寫意山水。在我國唐宋時期,就有了寫意山水畫,之后寫意山水的文化內涵不斷豐富。葉嗣淇采用了書法用筆入畫,力透紙背,線條古拙。簡淡的線條與濃重的墨塊融為一體,疏密錯落有致,濃淡干濕相宜。簡單幾筆便呈現出山巒疊嶂、云霧繚繞,叢樹層層積疊的深遠意境。葉嗣淇的藝術造詣對后世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民國期間,其后人還出了幾位丹青妙手。
柳所,字暮春,晚清時期畫家,曾游歷日本。柳所最擅長的是傳統水墨山水畫,他具有非常出色的對墨的把握能力和造境能力。其水墨山水畫作品內涵豐富、意境深遠、古意濃濃。一下筆,性靈、修養、才情盡在其中。在柳所筆下,正所謂“春則樹林隱隱,夏則近水幽亭,秋則水天一色,冬則凍云暗淡”。
楊毓春,字琴溪山人,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晚清時期畫家。他善于運用墨色和線條的變化,使遠景和近景相映成趣,融為一體,并表現出山水的氣勢和神韻。其畫中山色柔美多情,若隱若現,向人們傳遞著自由靈秀的意境和孤獨寂寞的情愫。性格淡泊名利,更加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和諧。可以說他的畫作完全符合其藝術追求和人生哲學。
任矩曾,字柖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晚清時期畫家。任矩曾從小生長在農村,所以他通過繪畫作品展現了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農耕、收獲、日常生活、花鳥魚蟲等景物,表達著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作品畫面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和蓬勃的生機,他的畫作不僅是一種視覺盛宴,更是對土地深情的禮贊。
任文甲,字永叔,清道光年間(1828年)舉人。酷愛繪畫,善畫人物、花鳥。任文甲尤其在花鳥畫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其作品簡練、精致,寓意豐富,而且注重生機盎然,展現動態美感。在精神內涵上追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觀精神的表達和體現,從而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為推動當時人物、花鳥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潘士峨,字長德,同治十二年(1873年)舉人,官朝成縣教諭。擅畫山水。自幼愛好繪畫。其父見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四處帶領兒子學習繪畫。晚年的潘士峨回國后結交了很多的畫家,更加癡迷于繪畫藝術,藝術修養也得以精進。潘士峨存世的作品很少,所以顯得彌足珍貴。
周世民,字文昌,晚清大臣,曾官至翰林院編修。因為周世民是通過特科考試進入翰林院,也被稱為“野翰林”。其自幼生長在書香世家,受家庭環境熏陶,酷愛書畫,尤其擅長山水畫創作,一生創作出了大量極具藝術價值的繪畫作品。
周世民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尤其在畫面構思上有著自己特有的格局和意境,而且通常寓意美好。晚年的周世民更是癡迷于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創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