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防治形勢嚴峻,早期篩查是關鍵突破口。
7月9日,《財中社》健康系列講座特邀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劉洪生教授,以“職場‘肺’動力:激活呼吸密碼”為主題,為公眾帶來權威前沿的肺癌防治洞見。講座深入剖析了當前挑戰、科學管理策略與技術進步,助力職場人群構建科學健康防線。
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劉洪生教授
肺癌高發且趨年輕化,早篩是核心武器
劉洪生教授援引權威數據指出,肺癌持續位居中國惡性腫瘤發病與死亡首位,2022年新發病例約106.06萬,死亡病例約73.33萬。值得警惕的是,肺癌呈現年輕化、女性患者增多、多原發癌比例上升三大新趨勢。
劉教授強調,戰勝肺癌的關鍵在于“早發現”。低劑量螺旋CT(LDCT)作為目前最有效的篩查手段,已被證實能將肺癌5年死亡率顯著降低20%。他建議55至74歲、具有長期吸煙史(如超過30年)、肺癌家族史或特定職業暴露(如石棉接觸)的高危人群,應定期接受LDCT篩查。體檢中LDCT的普及,使得大量早期肺癌得以通過肺結節的形式被及時發現。
科學管理肺結節:破除恐慌,精準決策
針對職場人士普遍關注的體檢肺結節問題,劉洪生教授進行了科學解讀與風險分層。
他強調,發現肺結節不必過度恐慌,超過90%的肺結節為良性病變,其惡性概率與大小和密度密切相關:小于5毫米的微小結節惡性概率極低(不足1%),而大于2厘米的結節或含有實性成分的混合密度磨玻璃結節則惡性風險增高。
首次發現的磨玻璃結節通常不建議立即手術,可先嘗試抗炎治療并密切觀察變化。科學決策至關重要,動態監測是管理低風險結節的重要策略,盲目手術并非最佳選擇。
對于公眾擔心的CT輻射問題,劉教授明確表示,一次低劑量CT的輻射劑量約1毫西弗(mSv),年檢1-2次屬于安全范圍。
微創外科革新:小切口,大進步
對于需要手術干預的患者,劉洪生教授詳細介紹了胸外科領域的技術革新。
微創手術已成為絕對主流,95%以上的肺癌手術可通過胸腔鏡或機器人輔助技術完成,手術創傷大幅降低,切口從傳統的數十厘米縮減至4-5厘米,患者恢復更快,部分甚至可實現日間手術。
機器人手術系統提供十倍放大視野和3D立體視覺,顯著提升了手術解剖的精準度。在切除范圍上,對于2厘米以下的早期周圍型肺癌,治療理念正從傳統的肺葉切除向亞肺葉切除(如楔形切除、精準肺段切除)轉變,以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肺功能,這對應對多原發病灶和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尤為重要。
同時,基因檢測在指導靶向藥物等個體化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方面發揮著日益關鍵的作用。劉洪生總結道,肺癌治療已邁入“精準微創、快速康復、個體定制”的新時代。
整合頂尖資源,賦能職場健康管理
本次“職場‘肺’動力”講座是《財中社》深度整合頂級醫療資源、精準服務職場人群健康需求的成功實踐。《財中社》持續聚焦高價值健康議題,通過搭建專業權威的平臺,將復雜的醫學知識轉化為清晰、實用的行動指南與企業健康管理解決方案,致力于提升職場人群的健康素養,筑牢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根基。
未來,《財中社》健康系列講座將繼續鎖定高發疾病防治領域,以財經媒體的專業視角,深入解析健康管理與職場效能提升的緊密關聯,為職場人士的健康未來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