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在基輔簽署了一項新的總統(tǒng)令,內容震驚外界:又有5家中國企業(yè)被列入制裁名單。
這不是烏克蘭第一次對中國企業(yè)“揮刀”。早在今年4月,烏克蘭就曾以“協(xié)助俄羅斯軍工系統(tǒng)”為由,制裁了3家中企。如此算來,一年之內,烏克蘭接連對8家中國企業(yè)實施制裁,理由卻同樣令人匪夷所思——“援助俄羅斯”。
烏克蘭指稱這些中企向俄羅斯提供了伊朗“見證者”無人機的零件,但始終沒有拿出哪怕一條實質證據(jù)。僅憑情報推測或殘骸分析就輕率定罪,國際社會對此早已議論紛紛。
諷刺的是,就在澤連斯基簽署制裁令前不久,烏克蘭還派出前外長專程來華,懇請中國在停火談判中發(fā)揮作用。
一邊向中國伸手求助,一邊卻用制裁“回報”中國企業(yè),這種行為不僅反常,更顯失態(tài)。如果說烏克蘭是出于戰(zhàn)場壓力“病急亂投醫(yī)”,那接下來發(fā)生的事,足以讓澤連斯基政府“臉紅”。
幾乎在同一時間,烏克蘭國防情報部門披露,老撾已同意派遣50名工兵前往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協(xié)助排雷。
這個消息讓外界嘩然。老撾,一個此前從未涉足國際沖突的東南亞國家,竟然成為首個公開“出兵援俄”的非前蘇聯(lián)國家。而更早些時候,朝鮮也被曝出已經(jīng)向俄羅斯輸送了成建制的支援部隊,總數(shù)高達3萬人。
澤連斯基政府顯然“打錯了方向”——它試圖把帽子扣在中國頭上,卻忽略了真正走進戰(zhàn)場的,是中國的兩個鄰居。
制裁名單上的中企多數(shù)在烏克蘭市場幾乎沒有業(yè)務。比如蘇州某醫(yī)療器械公司,對烏年銷售額僅92萬美元,不足總營收0.3%;寧波某機械公司甚至在烏克蘭沒有任何資產(chǎn)或雇員。
烏克蘭安全局還在7月9日高調宣布,逮捕了兩名中國公民,指控他們涉嫌“間諜活動”,試圖竊取“海王星”導彈技術。
但問題在于,“海王星”導彈本質上是蘇聯(lián)Kh-35的升級版,而中國自研的“鷹擊”系列導彈技術早已領先。這一荒唐指控不僅缺乏邏輯,更令人質疑其動機是否純粹。
政治作秀的痕跡越來越明顯。尤其是當北約承諾未來一年將向烏克蘭提供400億歐元援助后,烏克蘭的“投名狀”似乎就變得清晰了。
澤連斯基政府一邊炒作“中國援俄”敘事,一邊配合美國和北約對中國的圍堵謀劃,試圖換取更多軍援。
美方此前已多次逼迫北約盟國增加軍費,并特別指出部分資金必須用于援助烏克蘭。澤連斯基此時主動“表忠心”,顯然是一種政治投機——哪怕是以傷害中國為代價。
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副代表耿爽早在制裁風波前就明確表示:中國從未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他還警告說,若中國真援助俄羅斯,俄烏戰(zhàn)局恐怕早已不是現(xiàn)在這樣。烏克蘭政府對此置若罔聞,繼續(xù)用毫無依據(jù)的指責掩蓋戰(zhàn)場上的敗績。
俄方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上半年,烏軍傷亡超過20萬人。這個數(shù)字對一個本就人口不多的國家來說,是極其沉重的代價。戰(zhàn)線收縮、士氣低落、國內不滿情緒高漲,澤連斯基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內外壓力。
選擇“樹敵中國”這種方式,顯然是一種短視的政治操作。烏克蘭并非中國的主要貿(mào)易伙伴,但中國卻是烏克蘭的第一大貿(mào)易國。
2024年雙邊貿(mào)易額接近80億美元,占烏克蘭玉米出口的28.7%。中國制造的CT設備仍在烏克蘭醫(yī)院運轉,中國船只依然在敖德薩港轉運化肥和原材料。
這種高度依賴,卻換來烏方的背信棄義,令人唏噓。更令人擔心的是,澤連斯基政府的“對華制裁”風暴,正逐漸演變成一場損人不利己的外交鬧劇。
國際工程協(xié)會測算指出,如果中企因制裁退出第聶伯河航運樞紐項目,烏克蘭重建成本將暴增923億美元。而哈爾科夫方面單方面終止與中國的航天合作,導致遙感衛(wèi)星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陷入癱瘓,這樣的選擇,究竟是誰在“自毀長城”?
與此同時,真正援助俄羅斯的國家卻在行動。2024年10月起,朝鮮已陸續(xù)派出1.1萬人支援俄羅斯,隨后又增派6000名工兵和工程部隊。
最新一輪援俄部隊規(guī)模據(jù)稱達到3萬人,預計將在8月初正式進入戰(zhàn)場。這些不是雇傭兵,而是建制軍隊,甚至將被編入俄軍作戰(zhàn)指揮體系。
朝鮮還向俄羅斯提供了500萬發(fā)炮彈和大量坦克、大炮、裝甲車,堪稱全力以赴。與此同時,俄朝剛剛簽署新的《全面戰(zhàn)略伙伴條約》,承諾一方遭侵略,另一方必須提供軍事援助。
朝鮮的態(tài)度早已不再遮掩,行動也遠比烏方所謂“中企援俄”更加直接和實質。而老撾的出兵更具象征意義。這個東南亞國家與俄羅斯在6月舉行外長會談后,俄羅斯外長公開感謝老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不久后,烏方國防情報部門披露,老撾將派出50名工兵前往庫爾斯克排雷,月薪2000美元,是老撾軍人平均月薪的十倍。
老撾曾在越戰(zhàn)期間遭美軍密集轟炸,至今仍有大量未爆彈藥殘留,其排雷部隊具備豐富實戰(zhàn)經(jīng)驗,被聯(lián)合國評為“高效率排雷國家”。俄羅斯正是看中這一點,才開出高薪招募。
老撾的加入意味著什么?首先,這是第一個公開卷入俄烏沖突的東南亞國家,打破了非西方國家“保持中立”的格局。
其次,如果老撾未遭西方嚴厲制裁,其他經(jīng)濟拮據(jù)的發(fā)展中國家可能會競相效仿。一場由“小國出兵”引發(fā)的地緣多米諾效應,或許正在悄然醞釀。
烏克蘭卻將目光始終集中在中國身上,對真正的參與者視而不見,實在令人費解。縱觀這場突如其來的“制裁風暴”,真可謂是“重拳打在空氣上”。烏克蘭希望借此換取西方更多援助,卻毫無顧及與中國之間本可構筑的橋梁。
2025年是戰(zhàn)爭進入第四年的關鍵節(jié)點,澤連斯基的每一次外交動作,都牽動著烏克蘭的未來。而對中國的敵意,恐怕只會讓烏克蘭失去一個潛在的和平斡旋者,也失去戰(zhàn)后重建最有力的合作伙伴。
這場以“制裁”為名的政治鬧劇,終將被歷史還原真相。未來的烏克蘭是否能從困境中突圍,不僅看它如何應對戰(zhàn)場,更看它如何處理與世界大國之間的關系。而中國,始終秉持勸和促談,從未偏袒任何一方,理應得到公正對待。
烏克蘭若執(zhí)意“打錯方向”,只會在國際博弈中越走越窄。
信息來源:
[1]美稱恢復對烏軍援 俄外交部:將增加局勢升級風險 央視新聞
[2]特朗普承認:結束俄烏沖突“艱難” 環(huán)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