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廣網報道的「少年吸食打火機氣體」事件令人瞠目結舌。
央廣網報道
從打火機,再到打火機充氣罐,9塊錢就能買到的日常用品,竟然成了一種「類似毒品」的危險成癮物。
甚至直接爆炸,導致少年們嚴重燒傷。
真正「吸一口,毀一生」。
央廣網報道
「打火機氣體成癮」背后,是怎樣的身心機制?
這與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發展階段又有什么關系?
作為家長,我們又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孩子呢?
「打火機氣體」實際上是「丁烷」,吸入后幾秒內便經肺部入血,直抵大腦。
它干擾神經遞質,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帶來短暫的欣快、暈眩或幻覺。
但這種虛假的快感本質上是大腦功能的異常紊亂。
更可怕的是,丁烷直接「劫持」大腦的獎賞通路,促使多巴胺大量釋放——
這種神經機制與尼古丁(煙草)、酒精的成癮如出一轍,使得重復吸食的欲望強烈。
吸食丁烷的風險遠超多數人想象:
很多人可能好奇,既然危險,為什么不管制?
因為這類低分子量的脂溶性物質應用廣泛。
比如汽油、油漆中的一些揮發氣體、酒精、膠水中的一些揮發溶劑等等。
依靠管制把類似「物質」全部封禁顯然不合理。
即便真的「管起來」,濫用物質的底層原因并沒有解決,替代品也很容易找到。
我們不可能永遠把孩子放在真空環境里保護。
堵不如疏,還是要從青春期的特點開始了解。
青春期的大腦正經歷重塑,兩個關鍵系統的發育失衡使其特別脆弱:
1、獎賞系統亢進:
涉及快感與動機的腦區(如腹側紋狀體)在青春期對獎賞(如多巴胺刺激)異常敏感。
這使得新穎、刺激的體驗(如丁烷帶來的快感)吸引力倍增,壓倒了對潛在風險的理性考量。
2、控制系統不成熟:
負責理性決策、沖動控制和風險評估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5歲左右才發育成熟。
面對誘惑,青少年往往難以調用足夠的「自控力」去拒絕。
3、心理與社會因素推波助瀾:
- 同伴壓力與歸屬需求:「強烈渴望被同伴接納」可能迫使他們參與危險行為以示合群
- 好奇與冒險探索:青春期是探索身份和界限的階段,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旺盛
- 壓力與情緒困擾:學業壓力、家庭矛盾或情緒問題可能促使青少年將成癮行為作為不成熟的應對機制
- 嚴重低估風險: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會出事,常低估行為的真實危險
保護青少年群體,需要結構性的策略,家庭、學校與社會都應行動。
但保護家里的孩子,更需要我們自己開放的溝通、敏銳的觀察和科學的教育。
首先是識別。
- 務必要留意孩子身上是否出現化學異味(例如衣物上、口氣等)
- 身體是否出現異常,例如皮膚口周紅斑、莫名頭暈嗜睡
- 行為情緒是否出現變化,例如暴怒、過分注重隱私、學業下滑等
其次是坦誠對話。
日常生活中,經常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和壓力源,對于此類事件的看法。
我們要提前讓孩子明白:拒絕是一項可以學習的技能。
溝通時避免評判道德,例如討論打火機氣體吸食時,僅討論成癮物質濫用的客觀后果。
最重要的是需要時,及時尋找專業幫助。
一旦發現疑似行為,立即聯系學校心理咨詢師、醫生或物質濫用專業機構。
當家長面對「孩子似乎隨時身處危險」的恐懼時,自己更應理解:
日復一日的關愛和平等坦誠的溝通,才能避免孩子的心靈失聯。
而心靈與父母長期連結的孩子,也一定能夠擁有跨越「危險」的韌性。
如果您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感到困惑,安忻期待能夠提供幫助。
審核醫生:圖雅
插圖:金三兒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為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