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檢測,就能判斷是否有認知障礙。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腦健康團隊為塘橋街道居民帶來了一次健康義診及科普講座,助力阿爾茨海默病(AD)早篩早防走進社區。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顯示,我國現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近1200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中,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超過5%,在85歲以上老年人中高達30%。然而,我國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疾病防治現狀卻不容樂觀,基層早期篩查能力不足、對老年期癡呆識別診斷能力不足問題較為突出。
為此,團隊除了精彩的科普講座外,今天還為街道居民帶來了阿爾茨海默病早篩早診測試及咨詢義診服務。居民們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進行認知功能測試。人均測試時間僅需3分鐘,操作也較為便利。根據測試結果,專家團隊再為居民答疑解惑,提供個性化的腦健康管理建議。參加篩查的王阿姨表示,簡單的測試不但能幫助自己掌握腦健康狀況,更提高了主動管理腦健康意識,收獲頗豐。
仁濟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徐群介紹,AD早期識別和診斷嚴重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早篩工具。“在臨床前期或早期,通過認知篩查發現進而確診的患者僅占10.06%,首次確診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超過半數病情已進展到中晚期。開發一種可及性高、準確性好、適合大規模人群的早篩工具,可以抓住早期AD的治療黃金窗口期,實現早預防早診治。”
此次仁濟醫院專家團隊帶進社區的Memtrax認知篩查工具,為徐群團隊基于數萬名體檢人群數據開發的《基于MemTrax認知障礙規模化篩查技術》,并在今年6月正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項專利通過GAMLSS非線性模型篩查,可使AD干預窗口前移5至10年,有望將疾病干預模式從“被動診斷”改變為“主動預警”。與以往篩查技術不同,該技術首次用GAMLSS模型擬合出認知功能隨年齡的非線性衰退軌跡,突破了傳統的線性假設,破解了增齡認知衰退的“真實曲線”。團隊在MemTrax常模中設立了教育和年齡兩個維度,建立的綜合分數體系兼顧了反應速度與準確率,將這兩項指標轉化為可量化的綜合分數,測試結果更加精準。
聚焦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癡呆癥研究的國際學術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也刊發了這一技術的相關論著。結果表明,若篩查結果處于人群參考下限的3%至10%,提示為認知障礙高危人群,需主動進行腦健康管理;若低于人群參考下限3%或者出現人群百分位數水平的持續下降,則提示為認知障礙疾病人群,建議記憶門診評估和積極干預。該項技術為AD慢病管理提供了符合衛生經濟學要求的落地方案。
據悉,仁濟醫院腦健康團隊與塘橋街道自2017年開始合作,每年固定舉辦科普宣講和咨詢活動,已形成“科普宣教早防→社區早篩→醫院轉診→居家支持”的主動腦健康閉環管理模式。2024年,團隊獲得上海市健康科普專項計劃—防控重大重點疾病《人人享有腦健康—全生命周期腦健康科普教育》科普專項資助,已制作多項科普作品,也在活動中以視頻和漫畫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出,為居民深入淺出地普及了主動腦健康的重要性。
原標題:《在社區,3分鐘判斷是否有阿爾茨海默病:仁濟醫院創新專利助力基層腦健康管理》
欄目主編:顧泳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