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了,我家孩子總是抱著電子產品不放,怎么辦?”每逢假期,這樣的求助便頻繁出現在家長群里。隨著電子產品日益普及,97.2%的未成年人已成為互聯網原住民,可當孩子捧著手機一玩就是兩小時,家長的焦慮該如何破局?
近日,靜安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暑期大講堂聚焦“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上海體育大學副教授陳珊建議,全民觸“網”,堵不如疏,家長要帶著孩子一起把電子產品從“敵人”變“工具”。
不要亂扣“網癮帽子”
2023年共青團中央第五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網民規模已達1.93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7.2%,近乎全民觸網。其中,每天使用互聯網的未成年人占比為29.1%,每周使用的比例達到51%。另一項由企鵝有調在2024年5月發布的青少年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則顯示,在青少年上網活動中,“上網學習”“玩游戲”“刷短視頻”位居前三。其中,在短視頻使用目的中,“休閑打發時間”“觀看體育藝術內容”“與同學找共同話題”列前三位。
“孩子捧著手機不放,是不是就是沉迷了?”這是暑期家長咨詢中的高頻疑問。陳珊指出,網絡成癮需滿足“明顯的功能損傷”及“持續12個月”等科學診斷標準,不能僅憑表面行為就輕易判定。她特別提及,在青少年網絡活動中,學習仍占據重要地位,而游戲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是探索世界、獲取自我認同、建立社交連接的獨特方式。
極端管控更易逆反
“如今孩子已是‘數字原住民’,完全隔絕電子產品并不現實。”陳珊指出,部分家庭在暑期采用“斷網”“收手機”“裝攝像頭監控”等極端管控的方式,反而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她分享了一個案例:某家庭長期讓iPad充當“電子保姆”,孩子在網絡上已然找到了“歸屬感”,當家長試圖強制干預時,親子關系已出現裂痕。
電子產品并非“敵人”,而是“工具”,基于此,家長也需轉變認知思維。陳珊教授以雷軍“工作中手機使用也以休閑為主”為例,指出“學習的對立面不是游戲,而是抑郁與無意義感”。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成就感、快樂體驗與正向反饋時,虛擬世界便成了他們尋求價值感的替代空間。“有個高中生跟我說,‘在學校學習壓力大,回家爸媽卻只問作業,只有手機能收留我’,這也反映出部分家庭情感聯結的缺失。”
共訂契約自律“觸網”
與其強硬禁止,不如和孩子共同商議使用規則。陳珊提出“行為契約法”,建議家長與孩子簽訂書面協議,明確暑期目標與電子產品使用時長的兌換機制。她對比了兩種契約案例:錯誤案例中“未完成任務就懲罰禁玩”容易引發親子間的對抗,而正確的契約強調“先勞后得”,如“每天完成計劃作業可兌換游戲時間”,并通過“星星獎勵”“復盤機制”等強化正向行為。
在具體執行方面,她建議采用“先易后難”的策略:比如提醒孩子“還有5分鐘結束”時,先詢問游戲進展以建立溝通,再逐步引導關機。“給孩子‘你關還是我關’的選擇,能增強其自主感,比直接搶奪更有效。”
同時,家庭關系是抵御網絡沉迷的關鍵防線,家長應該用高質量陪伴替代孩子對屏幕的依賴。陳珊指出,四類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缺愛型、粗暴型、矛盾型、放任型。在此基礎上,她提出“三個三”陪伴原則:每日就餐時手機消失1小時,分享一天的經歷;每天進行30分鐘無屏幕的面對面交流;每周開展三次沉浸式活動,如全家運動、繪畫、閱讀等。“研究表明,每周至少有兩小時全家運動的孩子,網絡使用更自律。”
原標題:《教育新觀察|暑期“機不離手”?專家:把電子產品從“敵人”變“工具”》
欄目編輯:王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實習生 徐一白 記者 馬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