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凝膠(MOGs)因其可調控結構和本征多孔性備受關注,但傳統制備依賴復雜的三維金屬有機框架(MOF)晶體交聯或聚合物輔助過程。金屬有機納米片(MONs)作為二維多孔材料,雖在催化、分離等領域廣泛應用,卻鮮有研究將其轉化為凝膠態。此前僅有文獻偶然提及鋯基MONs(Zr-BTB)在成膜過程中出現類凝膠行為,如何實現MONs的穩定凝膠化并發揮其二維特性,仍是材料科學的重要挑戰。
南京郵電大學Tan Jiangtian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Jonathan A. Foster教授合作,通過簡單離心法將單層Zr-BTB納米片(厚度≈1.5 nm)轉化為分級多孔凝膠。該凝膠具備快速自修復性、可擠出成型能力,并能凍干為自支撐氣凝膠。研究首次實現基于分子尺寸與電荷的“選擇性裝載-差異釋放”:離心法可快速均勻裝載帶電分子(效率達65-77%),而釋放實驗證實中性小分子6小時即擴散完畢,大分子需18小時,帶電分子則需長達兩周。這種“智能捕放”機制為藥物遞送、環境修復等應用開辟新路徑。
凝膠制備與特性解讀
研究以溶劑熱法合成單層Zr-BTB納米片(圖1a-e),其比表面積達360 m2/g,在水中帶正電(zeta電位+30.6 mV)。離心實驗意外發現:當納米片在乙醇中濃度達≈1.5 wt.%時,底部溶劑被固定形成凝膠(圖2a)。此現象在丙酮、甲苯乃至水中均復現成功,且凝膠經振蕩破壞后可迅速自愈(圖2d)。流變學測試證實其固態特性(儲能模量G' > 損耗模量G''),但在高剪切力下可液化,便于通過針頭擠出“MON”字樣(圖2g)。凍干后的氣凝膠呈現納米片交錯形成的微米級大孔網絡(圖2f),為分子輸運提供分級通道。
圖1 a) 鋯基金屬有機納米片(Zr-BTB MONs)合成示意圖:四氯化鋯(ZrCl?)與1,3,5-苯三苯甲酸(H?BTB)在甲酸/水/DMF混合溶劑中120°C反應24小時。 b-e) 原子力顯微鏡(AFM)表征:單層Zr-BTB納米片厚度≈1.5 nm(對應圖b形貌圖,c高度圖,d截面高度分析,e統計厚度分布)。
圖2 a) 離心法(左)與溶劑蒸發法(右)制備Zr-BTB凝膠流程。 b) 離心法制備的乙醇凝膠/水凝膠/甲苯凝膠的頻率掃描流變測試(固定剪切應變0.1%):儲能模量G' > 損耗模量G'',證實凝膠態。 c) 應變掃描流變測試(固定角頻率1 rad/s):高應變(>10%)下G' < G'',凝膠轉變成液態。 d) 水凝膠自修復行為驗證:應變在0.1%與100%間切換時模量快速恢復。 e) 室溫干燥水凝膠的掃描電鏡(SEM)圖像:納米片褶皺堆疊。 f) 冷凍干燥水凝膠所得氣凝膠的SEM圖像(更多圖像見附圖S11b-f):納米片交聯形成微米級大孔網絡。 g) 亞甲藍(MnB)染色的水凝膠經注射器擠出成型為"MON"字樣。
離心法革新裝載效率
傳統浸泡法需72小時才能將染料分子裝載入凝膠,而離心法僅需1小時(圖3a)。關鍵在于利用納米片懸浮態的高比表面積:帶電分子(如負電甲基橙MO、正電亞甲藍MnB)通過靜電作用高效吸附(裝載率>65%),中性分子則幾乎不被捕獲(圖3b)。水凝膠實驗中,離心法使MnB均勻分布(圖S30),而浸泡法僅表面著色(圖S31),凸顯離心法對強相互作用分子的裝載優勢。
圖3 a) 離心法與浸泡法裝載五種分子的效率對比(誤差棒n=3):帶電分子(MnB, MO, BBG)裝載率>65%,中性分子(T-Ane, CBZ)<5%。 b) 離心法選擇性裝載示意圖:帶電分子通過靜電作用高效吸附于納米片。
“漁網機制”調控差異釋放
釋放實驗生動詮釋了分級孔結構的智能篩選功能(圖4a):
· 小分子穿網而過:中性小分子反式茴香腦(T-Ane,0.43 nm)可穿過納米片自身微孔(0.54 nm),6小時即達釋放平衡;
·大分子繞行受阻:較大中性分子卡馬西平(CBZ,0.67 nm)需繞行納米片曲折路徑,釋放耗時增至18小時;
·帶電分子靜電捕獲:帶電分子因與納米片靜電粘附釋放極慢,負電分子MO和BBG需兩周才達平衡(圖4c)。這種逆于傳統多孔材料(小分子滯留更久)的釋放規律,首次在凝膠中實現“小分子快出、大分子/帶電分子緩釋”的精準控制。
圖4 a) "漁網"假說示意圖:小分子穿納米片微孔(藍色箭頭),大分子繞行曲折路徑(橙色箭頭),帶電分子靜電吸附(紅色箭頭)。 b) T-Ane(小中性)、CBZ(大中性)、MnB(帶正電)的釋放動力學:T-Ane 6小時達平衡,CBZ需18小時,MnB需34小時(插圖為MnB凝膠釋放前后對比)。 c) 帶負電分子MO與BBG的釋放動力學:需約兩周達平衡。
應用展望
該研究開創了將可調諧二維材料轉化為凝膠態的新范式。Zr-BTB凝膠兼具加工性能(可注射成型)與獨特分級篩分能力:納米片本征微孔實現分子尺寸選擇,凝膠大孔提供擴散路徑,靜電作用調控電荷依賴性釋放。初步實驗表明該策略適用于多種鋯/鉿基納米片,未來有望在農藥分層控釋、多藥物序貫輸送、污染物選擇性捕獲等領域實現突破,為分離科學與生物醫學提供新一代智能材料平臺。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