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幻之路】
王諾諾:在科幻寫作中,獲得從未有過的自由
-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諾諾
人物名片
王諾諾,青年科幻作家,代表作《地球無應答》《故鄉明》《浮生一日》,獲得2023年百花獎科幻專項獎、2021年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短篇、2020年中國科幻星云獎最佳新人獎等。《冷湖之夜》《春天來臨的方式》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日、韓語,在海外出版。
葉永烈作品給我科幻啟蒙
大約七八歲生日時,外公送了我一本《葉永烈科學童話365》,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科幻文學。
書中有一篇關于貝類動物與人工珍珠養殖的故事。作者以海底生物的口吻,描述了人工珍珠養殖技術給海洋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盡管年紀尚小,我并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但那個充滿奇異想象的世界讓我感到無比新奇。從那時起,科幻的種子就在我心中生根發芽。
2012年,葉永烈帶著新版《小靈通漫游未來2003》到深圳簽售,外公帶我參加了這次簽售會。《小靈通漫游未來2003》是相當好的少兒科幻啟蒙讀物,通過這本書,我開始認識到,科幻故事不僅僅描寫虛構的未來世界,它可以成為科技發展的導向,也可以將科幻作家腦海中對未來的想象,一步步映照進現實。
中學時代,我迷上了《科幻世界》雜志,其中刊登的劉慈欣的作品對我影響深遠。他的一系列短篇小說跳脫出當下的框架,思考更遙遠的未來。這些作品也激發了我想要創作類似故事的欲望。
從那之后,我開始嘗試在網絡平臺寫作小說故事。雖然寫作技巧稚嫩,但創作的過程是一種從未有過的自由。每當筆下的文字得到讀者的認可,或者靠寫故事賺到了零花錢,我都會感到無比滿足。這也是我與科幻結下不解之緣的開始。
科幻作品的核心不僅是科技設定
盡管我從小就喜歡讀科幻小說,但真正開始創作是在研究生階段。那時,我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閱讀,開始嘗試創作。
我還記得第一次嘗試發布科幻小說時的興奮與緊張。那篇小說叫《改良人類》,講述了一個關于人類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進行自我改造的故事。小說被發布在互聯網上后,意外收到了大量的點贊和評論,有讀者建議我嘗試將作品投稿到《科幻世界》。我按照建議投了稿,竟順利獲得刊用。在自己從小閱讀的雜志上發表文章,這是每個科幻迷的夢想。
隨后幾年里,我的作品《風雪夜歸人》《故鄉明》相繼發表。2019年第一本小說集《地球無應答》發表。
隨著創作小說數量的增多,我逐漸發現,科幻作品的核心不僅僅是科技設定,更是對社會變革、倫理困境以及人類未來的反思。我開始注重通過小說中的情節,探討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如科技的進步是否會讓人類走向理想的未來,是否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和倫理沖突?
小說《浮生一日》便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故事描繪了人類文明向著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個方向進化的未來圖景。在這個世界里,有的人沉浸在虛擬世界中,逃避現實;有的人則堅持傳統,拒絕科技進步;還有一部分人心懷遠方,投身太空探索。這三個進化方向代表了人類在面對科技變革時的不同選擇,也揭示了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矛盾與困境。
我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細節、小事,或科技的點滴進步,甚至某一則新聞報道也可能成為我創作的靈感來源。同時我還喜歡在紀錄片中拓展故事主題。生活在現代都市,從遠方的鏡頭中獲得信息和啟迪,也算是尋找故事靈感的一條捷徑。
書寫更多關于未來的故事
隨著創作經驗的積累,我開始構思長篇作品。這遠比短篇更具挑戰,因為長篇創作不僅要保持情節的連貫性,還需要尋找到更富有意義的主題作為支撐。
作為科幻作家,我希望自己的創作不僅能為讀者呈現一個豐富多彩的未來世界,還能為他們帶來一種抽離現實的閱讀愉悅。這并不容易做到,需要下筆時平衡好人物性格的連貫性和科技設定帶來的沖擊感。
回顧自己的科幻之路,從一個對科幻充滿好奇的讀者,到如今成為創作者,我不斷思考一個問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能否找到人類與技術、人與社會、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最佳平衡?我希望通過我的創作,能夠提供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讓讀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時,開始思考這些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問題。
未來,我將繼續沿著這條科幻之路前行,書寫更多關于未來的故事。
「深圳特區報」在深圳長出的科幻“腦洞”讓她拿下多項創作大獎
深圳特區報
“第一屆深圳讀書月后,我與閱讀開啟了深度捆綁。25年了,享受這座城市閱讀紅利的孩子長大了,不斷書寫城市發展的新故事。”深圳青年科幻作家王諾諾在“閱讀點亮科學之光”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與觀眾分享她的閱讀感悟。熟悉王諾諾的人依然記得,5年前,她給深圳開了個科幻“腦洞”。
王諾諾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她2歲隨父母來到深圳,曾獲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最佳短篇小說獎,作品連續多年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年度《中國最佳科幻作品》。2020年深圳讀書月期間,她大開腦洞:“如果未來進入全數據時代,城市變成一個巨大數據活體,造出一模一樣的你該怎么辦?”這個聞所未聞的科幻命題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圳青年科幻作家 王諾諾
時光倒流、人類基因改良、宇宙放逐者、全數據時代的暢想……王諾諾的文字里流淌著讓人贊嘆的奇妙巧思。那些生活中不經意間蹦出來的靈感是她寫作的動力和樂趣,而最早讓其種下科幻閱讀印象的,還得追溯至童年在外公陪伴下前往羅湖書城參加的《小靈通漫游未來》簽售會:“小靈通乘坐著這輛被稱作‘七用車’的大龍蝦,開啟了一場神奇的探險。”從那時起,王諾諾的創作也踏上了科幻之路。
科幻創作除了要有好奇心,更需要大量閱讀,被譽為圖書館“千館之城”的深圳,用豐沛的圖書資源和良好的閱讀環境給予王諾諾充足的創作底氣。無論是二十多年前參加學校舉辦的讀書月寫作競賽,還是如今遍布深圳灣公園的閱讀區域,她時刻從城市和閱讀中汲取著養分。
“深圳有一片優渥的科幻小說創作土壤,我之所以決定寫科幻,也是深深受到了這座城市給我的熏陶。”從小在蛇口長大,王諾諾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奇跡。“四十多年來,深圳創造了無數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科幻’的事。”王諾諾說。“今天,大量從事科技行業、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在這里生活、工作,像布朗運動里的水分子一樣,碰撞出點子和靈感。技術思維與人文閱讀的融合,恰是深圳給予作家最珍貴的饋贈。”
近年來,深圳全民閱讀越發關注科學科幻領域的創作,不斷吸引科幻作家、科幻理論研究者落地深圳,以深圳為藍本撰寫科幻小說,王諾諾也逐漸萌生了為這座城市量身打造科幻故事的想法。
在她看來,每座城市都應該有一篇小說或者有一群人去暢想它的未來,無論這個未來是狂野的還是美好的,“光是這種想象力,就足以促進這座城市的人們一塊兒有個奔頭。”
“知乎女神”王諾諾:女科幻作家的腦子里在想什么?| SUPER GIRL
北京青年周刊2019-06-12
左右寫作 右手擼貓
成長于深圳本地的青年科幻作家,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劍橋大學環境經濟碩士。著有短篇科幻集:《地球無應答》。
第二十九屆中國科幻銀河獎 最佳新人獎、“冷湖獎”一等獎得主。“王諾諾科幻作品專輯”曾被權威科幻雜志《科幻世界》收錄。
向左滑動圖片
世人皆愛美,但生來就得一副好模樣的人不多,王諾諾算其中之一。
和王諾諾約在五一過后的一個下午。來的時候,她穿了一身紅色連衣裙,化了淡妝,耳朵上掛了一條松果樣式的耳墜,再無多余的修飾。總結起來就是,大方、得體、美。
熟悉王諾諾的人大概知道,今年4月,她剛出了自己第一部科幻短篇集——《地球無應答》。雖然寫作的時間不長,但王諾諾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她憑借自己的科幻短篇,獲得了第一屆“冷湖獎”一等獎和“第29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獎”。王諾諾成名以來,身上背著很多標簽“高知美女”、“才女作家”......但她最大的愿望,還是想做個不錯的青年科幻作家。
在成為青年作家之前,王諾諾是知乎的知名答主。15年那會兒,王諾諾還在英國劍橋讀研,閑來無事喜歡在知乎上回答網友提問,寫寫自己的見解。因為言語風趣,含金量高,角度刁鉆,逐漸吸引了大批粉絲的關注。三年時間,她累計回答了200多個問題,粉絲也漲到了40多萬。姣好的面容,加之不錯的學歷背景,讓王諾諾多了一個“知乎女神”的稱號。
只是“女神”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回國后,王諾諾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工作,參加了一檔公司自制的素人對談節目。原本是好心替同事幫忙的王諾諾,節目結束后,卻莫名遭受了成名以來,最大的輿論攻擊。王諾諾總說:“我是個有點慫的人。”所以,對談的時候,她也不愿意過多地討論整件事的對錯。只是,從那之后她更加堅信“真實”的重要性,也對眼見為實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
關于《地球無應答》
1.你寫這本書大概花了多長時間?
挺久的,大概三年吧(15-18年)
2.書里的故事是之前寫過,收錄進來的嗎?還是完全重新創作的?
都是新寫的。有3-4篇是以前在知乎上回答過的,一些開腦洞的問題的答案。然后我擴展了一下,以短篇的形式呈現出來。
3.你最喜歡書中哪一篇故事?
這個很難選擇,我最耗費心血和精力的,是最后一篇《一天的故事》。這一篇比較長,寫起來比較困難,大概花了小半年。真的是每天寫到“撓頭”的那種,和它“相愛相殺”。但好在現在看大家的書評,對這篇的評價還不錯。(笑)
4.在《全數據時代》那篇故事中,你討論的是在數據時代,關于人類隱私的問題。是怎么想到去寫這樣一個故事的?
對。那篇故事的設定跟我的工作有些關系,因為我現在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接觸到的很多都是和數據相關的工作。《全數據時代》說的就是,通過收集數據,能夠確定你喜歡什么,討厭什么,每天去了哪里......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生成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人。我就開了這樣一個腦洞。
5.你在《全數據時代》中表達的是,林正載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動去接受。那你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人嗎?
其實,完全獨立思考和完全主導自己生活是很難的,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被周遭的大環境影響。但是,我盡量會讓自己抽離出來,去給自己思考的空間,精神上會比較敏感,對于很多事情會多問一句為什么。
關于科幻
1.你在微博上說,五一假期又寫了一篇科幻短文是嗎?講的什么故事能透漏一下嗎?
對。我去年參加了第一屆“冷湖獎”的征文比賽,獲了獎。今年是第二屆,依舊想參與一下。這個故事我寫的是一個考神。從小到大,他所有考試的選擇題都能保證全對。主要就是解謎他為什么會這么厲害的故事。類型偏于懸疑。
2.寫科幻類的文章需要一個非常完整的知識體系嗎?沒有一定知識儲備的人是否能駕馭?
我覺得沒有人能夠完全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除非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如果一篇文章,真的是專家、教授寫出來的,大家反而會覺得不好理解,不好接受。并且,你寫文章的過程,也是慢慢學習,慢慢豐富知識的過程。所以,我覺得相比知識儲備,寫科幻更重要的是好奇心和對科學的熱愛。
3.從什么時候開始對科幻感興趣的?
在七八歲剛識字的時候,外公會給我買很多科幻類的書,比如《科學童話》、《小靈通漫游未來》......我看完覺得特別有意思。
4.平時會看別人的作品嗎?比較喜歡看誰的(科幻類的)?
會看。還是比較喜歡看《科幻世界》,基本每期都會買。
5.你去年參加“冷湖獎”的短篇《冷湖之夜》,寫的是四個來自不同時代的人,在一間屋子中的談話。可以講一下如何構思的嗎?
當時“冷湖獎”的征文要求是,必須根據冷湖這個地方進行創作。我去了解一下當地的狀況,選取了幾個對當地很有意義的時間點,作為我這四個人物的時間背景。另外,我這個故事想表達的是: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過去和未來。
6.這四個人物來自不同時代,有不同職業。比如,其中有一位是和尚,怎么想到設置這樣一個角色?
因為我去冷湖實地調研過。冷湖的位置,就在絲綢之路旁邊,離它最近的機場是敦煌機場。剛好我之前去過敦煌,也對敦煌很感興趣。因為是佛教圣地嘛,我就想到可以設計一個這樣的角色。
7.故事中和尚說了很多有關佛教的理論,你對佛教有研究嗎?
算不上研究。我對佛教的了解還是比較淺顯的,知識大多源于書和紀錄片。但雖然了解的不多,我還是嘗試著把它們和我個人的想法相融合,然后寫進我的作品。說的可能并不完全正確,但也代表了我的思考。
另外,關于敦煌我也有一個很有趣的記憶。幾年前,我去敦煌旅游。當時,有個小孩子隔著欄桿,去摸那些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畫像,還邊摸邊笑。導游很生氣地教育了那個孩子,我當時也覺得這個小孩很討厭。但是后來我在想,這個洞窟建在這兒到底是為什么呢?建洞窟的和尚,畫畫像的匠人,包括捐錢的施主,他們是否也想過,未來的某一天,會有這樣一群孩子看到這些畫像,想觀賞,想觸摸,通過這個獲得了一點小小的快樂。那個小孩子,摸了摸這個畫,然后笑了,我就覺得很奇妙。當然,隨意觸碰名勝古跡這個行為還是不提倡的。
8.你經常提到“技術審美”這個詞,審美大家都理解,那“技術審美”究竟是什么? 審美是什么?
簡單來說就是你眼前有一幅畫,你覺得它很美,你不是專業的畫家,可能很難說出它為什么美,也許是因為光線、構圖、筆觸等等。但你覺得它美,肯定是你之前已經看了一百幅畫,這一百幅畫培養了你的審美、你的喜好,才會讓你對眼前這幅畫的好壞、美丑有一個判斷。這是審美。那我覺得對于科幻,它也有一種審美,看多了、寫多了、見多了,你對它也會有一個評判。
9.你之前說過一句話“假如用技術和科學去架構背景,看人性在這個背景里會演繹到什么程度。”那在你眼中,你覺得人性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我覺得是多元化吧。就像四五十年前,大家有比較統一的道德標準,對事物的評判是相對一致的。但是現在時代在發展,情況不一樣了。大家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獨立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大。對同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越來越多元。那我覺得人性也是這樣。
攝影丨王雪寧
關于生活
1.你是在深圳成長起來的,你覺得深圳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有什么關于深圳的特殊記憶嗎?
我在深圳生活了很多年,但我在深圳更容易感到孤獨。深圳相對于北京和上海還是個年輕的城市,它的一切更具未來感。從外觀上說,深圳的摩天大樓,密度更高,玻璃更多。
從科技方面,它的城市交通非常方便,硬件設施是非常有現代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聯結,更快速。這會讓我覺得這個城市,很現代,很科技,容易讓人覺得孤獨。盡管如此,我還是挺喜歡深圳的。因為這座城市作為特區發展,才三十多年,但我已經在那兒生活了二十多年了,可以說我是伴隨著它的成長的。
深圳對我來說,是個“立體”的城市。兒童時期,我很矮,我能看到深圳的土地是什么樣子的,蟑螂和螞蟻在地上爬,我也看得很清楚。慢慢地,我開始長高了,開始跟灌木一樣高。坐公交的時候可以一步跨上公交了。注意力從城市的一草一木,轉移到了人群,轉移到這座城市的摩天大樓,慢慢去了解城市里的一切。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成年之后才來的北京,我看所有東西都是既定的,“平面”的。
2.你小的時候會和父親一起做手工?
對,現在也會。我爸他喜歡自己做一些模型或者編程之類的。所以,我從小就會幫他弄個電烙鐵,鼓搗一些小玩意兒。家里也會有一些比較奇怪的工具。
3.所以你從小就是理科比較好?
對,理科比較好。就是學這個東西對我來說不痛苦,相反背英語單詞我就不行。
4.你一直在學理,研究生也是經濟學方向的,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嗎?你是特別有人生規劃的那種人嗎?
不是。我就是非常隨大溜的那種人,一直都是中規中矩的。我不會去冒險選擇一個很有風險的,不確定性的事情做。我的選擇,基本能保證我的人生不會出太大錯誤。
5.所以,你不是一個喜歡冒險的人?
我身上可能有個矛盾點。就是我寫科幻故事天馬行空,什么都敢想,敢嘗試。但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比較追求安穩,比較慫,追求看得見的“量化”的生活。因為,我的主導情緒是恐懼,所以不喜歡冒險。
我覺得所有能量化的東西才是安全的。比如,高考的分數,課程的績點......這些看得見標準的東西會讓我覺得安全,能夠把控。
但我也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冒險”,不管在事業上,還是在寫科幻,我會很有沖勁,想去挑戰自己。但如果只是單純地去冒險,我覺得沒必要。我只是對那些不一樣的人生,興趣不太大。
6.你是一個好勝心強的人嗎?
我在自己在乎的,覺得有意義的領域,我是有好勝心,也希望被人認可的。比如,寫一篇好的科幻故事,能夠被人認可,我會覺得很爽。
7.聽說你喜歡看紀錄片,平時愛看什么類型的?
都挺喜歡的。因為我比較懶,平時也不翻墻,我一般就去B站看最熱門的紀錄片。
8.有哪部片子印象比較深刻嗎?
可能我這個回答比較大眾化。有一個BBC的紀錄片叫《seven up》。這部紀錄片,我是全程沒快進地看完的。大概有七八個小時吧,特別長。我覺得這個紀錄片非常有意思,它已經像是一個社會學的實驗了,看完以后,我會覺得一個人的性格和環境,真的會影響他的一生。
9.為什么喜歡看紀錄片?
其實,看紀錄片和你看綜藝、電視劇、電影的快感是不一樣的。比如選秀綜藝,它通過撕逼,制造話題,運用一些剪輯手法,來帶動你的情緒,控制著你的情緒,讓你隨著它去哭、去笑、去罵,它沒有什么所謂的真實,重要的是情緒的釋放。
但是,紀錄片是比較真實的,平緩的,不會讓你有太大情緒波動的,其中的深意也好,真相也好,是需要你自己去體會,去探查的。所以,不同類型的東西得來的快感不同,我可能比較喜歡紀錄片帶給我的這種感受。
編者后記
這是SUPER GIRL的第三期。采訪那天,天氣不錯。我和王諾諾,整個下午都坐在望京SOHO一家視野很好的咖啡廳。一邊俯瞰著窗外的翠綠和烈日下的行人,一邊討論著,她腦袋里那些關于科幻的奇思妙想。
SUPER GIRL欄目,旨在邀請各行各業里,出色且有能量的女性,來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它們或有趣,或新奇,或勵志。我們只希望這些故事,能給你一些勇氣,繼續和這個世界興致盎然地交手。
文 編輯李清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除署名外)
圖片后期王雪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