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行至中局,汽車后市場仍未走出寒冬。
從月度軌跡看,行業頹勢呈加速下沉態勢:1月尚能維持基本盤,2月寒意初顯,3-6月延續下滑曲線,下半年能否觸底反彈仍存變數。
AC汽車調研數據揭示更嚴峻現實:上半年84%的修理廠產值與利潤雙降;77%門店單車產值下滑,75%進廠臺次縮減,行業體感溫度已跌至冰點。
▲上半年產值和利潤情況
▲上半年門店單車產值情況
▲上半年門店進廠臺次情況
盡管某同城網站顯示待轉門店僅1.5萬家(占總量40萬的3.8%),門店出清現象并不明顯,但是汽修生意難做的體感明顯增強。
隨著"利潤比紙薄"的生存壓力滲透全鏈條,傳統經銷商淪為夾心層——頭部連鎖借出海、價格戰重構規則;品牌商推跨界產品搶市場;三無產品以“自主品牌”之名傾銷……汽配行業的游戲規則也在發生變化。
AC汽車梳理上半年行業軌跡發現,"熬死對手、剩者為王"的博弈法則已然成型。從修理廠產值腰斬到汽配商利潤薄如蟬翼,從新能源售后魔幻博弈到出海潮起,整個產業正經歷一場沒有終點的生存戰。
01、每天20余家修理廠倒閉,全年淡季或成現實
上半年修理廠普遍反映客流下滑,核心癥結集中在三點:老客戶車輛更新周期縮短(尤其轉向新能源車)、電商平臺價格戰白熱化、同行低價截流手段升級。
▲上半年門店流量變化的原因
事實上,國四車輛納入以舊換新補貼范圍后,老舊燃油車淘汰進程加快,本應進入底盤整備和大修高峰期的長齡車需求被大幅壓縮,修理廠傳統盈利板塊遭遇沖擊。
電商平臺價格戰已成常態,從"198元保養"的行業基準價到頭部連鎖"1元保養"的極限營銷,洗車價格被壓至8.9元,輪胎業務更陷入價格與服務雙重內卷。
同行低價截流的手段更是推陳出新:不少修理廠在經銷商“慫恿”下做私域營銷截流,微信群發“在嗎”騷擾客戶;有的借底盤異響檢測搖搖機等設備噱頭在短視頻平臺引流;更有甚者推出24小時流動補胎30元、治理燒機油688元、車衣貼膜2980元等超低價服務。
流量爭奪戰背后是行業生態的加速惡化。
陜西某汽修廠老板透露,當地日均20-30家修理廠倒閉,經營壓力可見一斑。
究其根源,后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
其一,車主年均行駛里程縮減導致保養周期延長,進店頻次持續走低;
其二,消費理性化趨勢下,客戶轉化成本顯著攀升;
其三,業務結構全面惡化——小保養無利可圖,維修業務受"兩新"政策擠壓,事故車業務則面臨保險公司理賠政策收緊與4S店反撲的雙重夾擊,不少修理廠陷入"做一單賠一單"的困境。
上半年,某保險公司要求事故車維修提供"5年質保"的霸王條款,更暴露修理廠在產業鏈中的弱勢地位。盡管維修企業嘴上罵罵咧咧,但為保住事故車業務仍不得不妥協。
有資深從業者用"天崩開局、回暖無望"概括上半年行情,"2025全年都是淡季"的悲觀預期,正在成為行業新常態。
02、2.5萬家連鎖壟斷養車市場,體系化競爭格局顯現
養車市場正加速向連鎖化、體系化競爭演進。
AC汽車數據顯示,2024年連鎖百強門店總數近4.5萬家,其中以養車業務為核心的前20家連鎖門店規模達24829家,僅貓狗虎便占據40%份額,規模化效應已成行業顯性特征。
盡管競爭白熱化,養車賽道仍是巨頭必爭之地。
今年上半年,嘉實多汽車服務連鎖高調入場,計劃三年拓店500家;比亞迪注冊"迪迪養車""小迪養車"等商標引發行業聯想;奇瑞旗下"佰駕適"汽服連鎖首店開業,主機廠加速布局后市場;更有新玩家以"透明修車""延保鎖客"等差異化模式切入賽道。
與前幾年資本驅動的跑馬圈地不同,當前養車賽道已進入體系化競爭階段。融資環境降溫迫使行業回歸商業本質,如何幫助加盟商盈利并提升競爭力成為核心命題。
途虎推出10億補貼計劃,重點支持加盟商降本獲客;天貓養車投入4億強化門店流量與運營賦能;馳加啟動"強連鎖"計劃,美孚1號車養護推出"星盟計劃",均指向門店質量與盈利能力的系統提升。
拓店策略亦呈現生態化特征。如天貓養車聯合多家4S集團合作開店,京東養車獲取傳統主機廠售后授權并進軍商用車維保領域。
當前競爭已從單一維度升級為品牌力、線上線下運營能力、供應鏈效率、數字化能力四維綜合比拼。在此背景下,下沉市場、新能源服務、AI技術應用、海外市場成為連鎖企業突圍的關鍵方向。
無論是頭部連鎖還是單體門店,均面臨轉型壓力:連鎖陣營需在規模擴張與盈利平衡間尋找新增長點,單店則要在連鎖圍剿中重構差異化競爭力。
這場圍繞養車市場的體系化博弈,正推動行業從"規模為王"轉向"質量制勝"的新階段。
03、頭部汽配連鎖全員出海,擴張背后也有隱憂
上半年汽配賽道完成兩起融資,成為行業為數不多的亮點。汽修寶獲千萬級融資(拆車件領域),鼎騰獲5000萬融資(全車件市場),融資分別指向細分賽道。
易損件領域受修理廠生意下滑影響,頭部連鎖加速尋找新增量。國內市場競爭白熱化,價格戰、項目競爭、服務內卷常態化,出海掘金成為戰略選擇。
快準車服在深化底盤、輪胎項目的同時,積極推進出海:上線KZMALL海外官網,秘魯第二家服務站開業。
據悉,其海外市場利潤表現已不輸于國內,計劃2026年實現海外業務規模化,構建涵蓋數據定價、客戶管理及標準化運營的固化體系。
康眾汽配全面開放加盟后,進一步支持老加盟店加密布局,并攜6大系統產品及F6系統出海,主攻東南亞和拉美市場。
開思則選擇與新能源主機廠合作出海,已在中亞某國聯手頭部車廠構建數字化服務網絡,連接當地終端,并打通技術授權、質保與車機系統。
此外,三頭六臂在加拿大、馬來西亞、柬埔寨和俄羅斯等地進行探索;鼎騰獲融資后,也將出海納入戰略并計劃7月啟動。
目前,汽配連鎖的出海業務整體處于探索階段,能否成功尚待觀察。
行業觀點認為,汽配企業出海挑戰重重,涉及產品適用性、商業模式適應性、本地化運營及數字化系統建設等多個維度。
更有警示指出,若中國工廠、經銷商及平臺沿用國內“內卷”方式進行降維打擊,不僅可能遭遇排斥,更會損害中國品牌信譽——早期出海企業的一些負面影響已是前車之鑒。
04、無底線價格戰沖擊,品牌跨界尋增量
后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增長焦慮推動品牌跨界趨勢加速。
過去增量市場中,品牌-經銷商-修理廠鏈條分工明確、利益均衡;如今新能源沖擊導致市場萎縮,價格戰陷入無底線競爭,品牌商與大連鎖打破規則尋求增長已成行業共識。
上半年,潤滑油品牌率先突破業務邊界:殼牌推出覆蓋洗護、貼膜的全鏈路產品;嘉實多聯合路博潤推出“隱形車衣+太陽膜”捆綁方案,并與蔚來、奔馳等新能源車企達成原廠配套合作。
零部件制造商早已跨界延伸——動力系統廠商馬勒新增火花塞、蓄電池產品線;空調壓縮機廠商法雷奧、大燈總成供應商馬瑞利涉足機油領域;汽車照明與電子企業海拉則布局火花塞、變速箱油產品。
連鎖賽道同步跟進。“貓虎狗”、小拇指、馳加等養車連鎖推出自有品牌機油;汽配連鎖亦上線機油、輪胎及底盤類自有產品。
對于頭部企業而言,向外拓展受阻后,轉向內部突破成為必然選擇——通過跨界產品滿足老客戶新需求,同時以多元化經營開發新市場,構建第二增長曲線。
對于經銷商來說,代理產品價格體系崩壞、利潤空間壓縮,亟需借勢品牌背書的跨界產品抵御電商沖擊,利用差異化服務穩定客戶關系。
當然,跨界潮中亦現亂象:部分企業以“自主品牌”之名傾銷三無產品,用低價擾亂市場秩序。
跨界的本質是資源整合與能力重構,最終將加速行業洗牌:優質企業通過技術、服務與供應鏈的深度整合提升競爭力,而依賴低價劣質產品的企業則面臨淘汰。
這場由價格戰倒逼的跨界浪潮,正在重塑后市場的競爭格局與生存法則。
05、未來2000萬車主出保,但9成修理廠或難成功轉型新能源維修
上半年新能源售后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態勢。
一方面,第三方專修品牌加速跑馬圈地:華勝集團推出的“華特”特斯拉專修連鎖已落地蘇州、西安等地;迅維、孚邦、TBA特寶奧等品牌,亦加速擴張門店網絡。
與此同時,電池廠商也加快售后布局,繼寧德時代后,億緯鋰能、瑞浦蘭鈞相繼啟動服務站點招募。
另一方面,新能源維修領域風險事件頻發:上海兩位修車師傅因解鎖被鎖定的動力電池包獲刑6個月;汽修博主"龍哥修特斯拉"及溫州某汽修廠遭車企起訴,前者面臨700萬索賠。
數據顯示,未來8年將有2000萬新能源車主面臨自費維修壓力。這是后市場不可忽視的新增量。但市場蛋糕分配嚴重失衡。
頭部玩家憑借資源優勢加速切割市場:頭部保司通過構建協同維修網絡降低新能源維修成本;4S集團與險企深度綁定,如中升集團與平安產險合作打造新能源專修連鎖,以店中店形式嵌入鈑噴中心,成為保司降本關鍵環節。
獨立修理廠則面臨新能源轉型困局:主機廠對核心技術及數據的壟斷,導致可開展的盈利項目有限;新能源維修需投入高額設備與培訓成本,回報周期長且人才斷層嚴重;
再者,新能源車維修過程中存在安全風險以及法律風險。上半年,多家新能源專修店在維修時因操作不規范引發了火災事故。
與此同時,新能源車帶來的洗美輕改、輪胎底盤等業務,正吸引品牌商、4S集團、連鎖等玩家以"降維打擊"姿態強勢入局。
一位資深從業者斷言“90%的修理廠轉型不了新能源維修”。這場圍繞新能源售后的爭奪戰,正在加速行業向巨頭主導、專業集約的新秩序演進,留給傳統修理廠的轉型窗口,正急速收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