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睿秋Lachel
來源:L先生說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叫做「你如何度過一天,就如何度過一生」。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都想改變,變得更加充滿動力、能夠做更多的事情……但卻往往囿于重復的日常之中,被各種瑣碎事務和煩惱擔憂包圍,不知不覺就又過去了一天。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想分享6個微習慣。
它們足夠簡單,沒有門檻,但卻能夠極大地提升你的行動力,讓你感到每一天更充實、更有收獲。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你產生改變。
1
1. 每天用一個微小的步驟推進一點
許多人經常有這樣的現象:為了拖延真正重要的事情,他們寧愿去做許多不重要的事情。直到避無可避,才匆匆忙忙「趕鴨子上架」,企圖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事情做完。結果,不重要的事情做了一堆,真正重要的事情,卻做得十分草率。
為什么會這樣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對「真正重要的事情」期待太高。我們害怕失敗,害怕自己做不好,因此,不敢真正地去直面它。
我們總會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我一定要好好準備,準備好了才能行動。而在準備的過程中,為了不讓自己感到自己在荒廢時間,就給自己找一堆別的事情做。但實際上,我們真的在「準備」嗎?并沒有。我們只是給自己找了個理由,把它一次次往后拖延罷了。
畢竟,每拖延一次,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訴自己:我不是不想做,而是我還沒準備好……
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種逃避罷了。我們害怕自己失敗,把它的困難無限想象、夸大,于是我們被自己的恐懼所嚇退,不斷逃避直面它的機會,白白錯失大量可以把它做好的時間。
關鍵是:當我們逃避它的時候,我們真的心安理得了嗎?并沒有。對它的期待、恐懼和擔憂,會一直沉甸甸地壓在我們心上,導致我們做別的事情時,也難以全身心去投入。我們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被問題的陰影所一直困擾著。
所以,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告訴自己,每天一定要做一點什么,把這件「重要的事」推進一步 —— 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行。
你可以先把它拆分出來,列出完成它需要行動的步驟,盡可能列得非常細,哪怕是查一個術語、問一個問題、完成一個操作……都可以。你列得越細,它對你產生的阻力就越小。
然后,在每一天里,找一個時間,從這些步驟里隨便找出一個,動手把它解決掉。
舉個例子:寫一篇1萬字的文章可能很困難,但我可以今天先想到一個知識點,明天想到一個例子,后天想到一個類比,大后天查到一個案例……諸如此類。每天做一點,讓積累產生力量。
一方面,你做得越多,最終去直面它時,需要做的事情就越少,那么你就會愈發有底氣。
另一方面,當你去動手推進的時候,你或許會感到自己進入了狀態,可能會多做一點,甚至會感到樂在其中 —— 這就開啟了一個良性循環,讓自己從恐懼變得興奮,充滿動力。
2
2. 把重復的事情變成不費力的流程
我們每天都會被大量瑣事占據:如何整理搜尋到的資料;重要的信息記錄到哪些位置;日常用品需要補充什么;如何跟同事溝通和對接;任務的每一個環節是否到位、準確;怎么完成當天的日報、日志……
這些事情是「維持生存的必要支出」,它們對你的生活不會有額外加成,但你卻不得不花費諸多心思去思考和處理它們。
為什么我們經常感到一天下來沒干什么,卻總是疲憊不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精力都被這些大量的瑣事占據了。它們就像一個無底的黑洞,盤踞在我們的大腦后臺,不斷地吞噬著我們的認知資源,讓我們沒有多余的心思和精力去處理更重要的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我的筆記工具里面,有一個專門的「流程庫」,里面存放了什么東西呢?是大大小小各種工作和任務的檢查核對清單。
小到一個活動,大到一個項目,我都會把重要的步驟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整理成一張清單,儲存起來。這樣,當我執行的時候,就無須絞盡腦汁去思索「還有沒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沒有什么遺漏的東西」,而是直接按圖索驥,一項項檢查和打勾就可以了。
進一步,我還可以把從實踐中復盤獲得的經驗教訓,整理到這張核對清單里面,調整里面的某些注意事項,把這些經驗固定、沉淀下來,為以后處理類似問題提供更有價值的指導……
再比如:被問得較多的問題,經常需要引用的信息,需要反復使用的資料……我也會做到觸手可及的筆記里面,做成一個模板。需要時,直接從里面引用復制、再稍作調整即可。
所以,一個非常有用的建議是:如果一件任務會出現2次以上,不妨想一想:我能否設計一套流程,讓我不用思考,就能動手去操作和完成它?
不要小看這些細節。把越多的瑣事自動化,騰出認知空間,就意味著你獲得了更多的「心智自由」。
3
3. 用積極休息來刷新大腦
大多數時候,當我們感到「疲憊」時,其實往往都不是身體疲憊,而是大腦感到了疲憊。
這些大腦的疲憊感,可能來自這些地方:
被迫去滿足別人的需求,導致情緒負荷過載;
被大量瑣碎的碎片信息轟炸,導致信息過載;
需要不斷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和決策,導致決策疲勞;
注意力長期投注在重復的任務上面,導致產生厭煩;
后臺堆積的雜念和想法過多,亂糟糟的,導致思慮過度;
一直在付出行動和努力,缺乏即時的反饋,導致動力枯竭;
那么,如何解決它們呢?直接睡一覺嗎?很多時候是不行的。這并不能把它們從腦海中清除出去,它們依然會對自己造成干擾和壓力。
更好的方法是積極休息。簡而言之,就是從這些重復的場景里掙脫出來,去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讓大腦得到刷新。
比如:
在網上看別人的提問,試著用自己的知識去解答;
試著把自己的經驗和思路寫成短文分享出來,幫別人解決問題;
看自己平時積累的書或影視,一邊看一邊做點記錄、吐槽、評論;
寫日記,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和狀態,把想說的話傾訴出來;
出去走一走,在附近散散步,拍點照片,去觀察平時熟視無睹的地方。
又或者,繼續一個需要長期去耕耘的項目。比如,寫一部小說,畫一篇漫畫,做一個評測、攻略、教程……等等。每天花上一點時間,給它添磚加瓦,看它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變得完善,逐漸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種投入在一件事情里的沉浸感,和做完一件事情的成就感,可以使多巴胺大量分泌,為你提供充足的動力和獎賞。
4
4. 準備一張用來啟動的「甜點清單」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想要開始一項任務,但坐到電腦前,卻總是隨手打開了其他網頁,告訴自己:先隨便溜達一下,一會再做吧;
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但總是不想開始,而是刷手機、看社交媒體,不知不覺一晃大把時間就過去了;
又或者,一邊做事情一邊在群里閑聊、聊天,結果一不小心就聊了大半個小時,事情本身反而毫無進展……
這些習慣性的拖延動作,看起來都微不足道,但它們累積起來,卻可能十分可觀。
如果你用過一些監測時間耗用的工具,你可能會發現:每天里面,耗費在這些「習慣性拖延」上面的時間,可能高達兩三個小時。
如果這個過程能帶來快樂也就罷了,但大多數時候,你其實是不快樂的 —— 你只是機械地刷著手機和網頁,一轉眼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過后又哀嘆自己「我怎么又浪費了這么多時間」。
我自己也經常發生這種情況。所以,我用了一個小技巧來幫我處理這個問題:事先準備了一張「甜點清單」。
我會在上面記錄各種各樣需要完成、但一直沒有去做的小事。它們都非常簡單,不花什么力氣就能完成。比如:
整理電腦里的文件夾,把它們按照項目或時間放好;
整理下載的文件,把它們按部就班分發歸檔;
整理自己近期看過的書籍、小說、影視劇,給它們做個檔案;
整理自己的日記,簡要記錄這幾天都做了什么,方便以后查閱;
整理自己接下來想看的紀錄片或影視劇,找一找資源,方便以后看;
然后,每當我不想面對眼前的任務時,或者當我發現自己又開始漫無目的地「習慣性拖延」了,我就打開這張清單,隨便找到一件事,開始動手去做。
這個辦法非常有效。一方面,能夠幫你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避免它們悄悄溜走;另一方面,做完這些小事,也能幫你帶來切實地成就感,讓你更有動力去解決和處理真正的任務。
5
5. 避免陷入永無止境的決策困難之中
我想,許多人可能都有過這種感受:
永遠沒有辦法立刻從兩個選項中做出判斷,總是擔心自己有所遺漏、產生偏差;
總是不自覺地問自己「有沒有更多的信息可供參考?」,企圖找到一個選項全面優于另一個選項的理由;
任何一個決策,不到臨近截止期限永遠無法下定決心,總是告訴自己「還有時間,要不再想一想?」……
有趣的是,對于選擇困難者患者而言,這些現象并不因選項的多少而改變:如果有很多個選項,他們總是能快速把它砍到只剩下兩個,然后在這兩個選項里面糾結一輩子。
原因在于:他們非常害怕自己「決策失敗」。如果因為選擇出錯而導致了不好的結果,他們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會不斷告訴自己:要是當時我選擇另一條路就好了,就不會遇到這些問題了……
但實際上,這種想象是真實的嗎?其實不是的。一件事情,一個結果,永遠不是由某一個原因導致的,而是由許許多多原因(包括諸多我們無法控制和干預的因素)決定的。
如果你做了另一個選擇,那么或許會遇到其他的事情、引發其他的分支,最終的結果會更好還是更壞?其實誰都不確定。
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永遠不要美化自己沒有走的那條路。
同樣,一個思維方式可以牢牢記住:如果我已經得到了充足的信息,也認真思考過了,那么就已經足夠了,我花再多的時間,也不會有再好的結果,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細枝末節上面。
很多人會在事情發生之后責怪自己。但事實上,沒有人能預見到未來會發生的一切,事后那些看起來很明顯的征兆,在事前其實都是不明顯的。我們之所以覺得那些征兆「很明顯」,僅僅是因為它發生了,因此才被我們注意到而已。
請記住:我只能對當下的自己負責,未來是不確定的、是多因素的,重要的不是我當下選擇了什么,而是我如何應對未來。
6
6. 抓住瞬間的動力和火花去耕耘
你在生活中,一定會偶爾閃現過類似這樣的念頭:
這個技能很有意思,要不要試著學一下?
這個誰誰誰講得好差,還不如我呢;
這個方法比大家常說的好用多了,好想分享給懂它的人;
—— 為什么不試著利用閑暇時間,真正動手去試一試呢?
我們對生活的掌控,來源于固定、日常和重復;但生活的樂趣,往往來源于未知、意外和不確定性。只有良好組合這兩者,才能使我們的生活,在無聊和動蕩中,獲得動態的平衡。
所以,行動起來吧,去創造,不要只是消費。
把自己平時的點子收集起來,把有價值、有可行性的寫下來,成為你的「課題」,間或去添上一筆、推動一步,讓自己看到它一步步在完善、前進。
這是一件極其有成就感的事情。
這沒有任何規則和限制,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學技能,考證書,做產品,搞創作,做訪談,認識新朋友,體驗不同領域,開啟一個項目,培養一種愛好,去試著動手落地一個想法、一個點子……都可以。
重要的,是讓自己保持「手感」,保持行動,保持對趨勢和行業的敏感度,保持熱情和動力。
當你對生活感到無聊的時候,它可以成為你打破固有生活軌跡的契機,讓你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并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有新鮮的刺激和「活水」的。你不會渾渾噩噩,因為你會有新的挑戰。
把生活過成一場游戲,不斷去開辟新的支線,這是對抗無聊和慵常生活的最好方法。
Photo by yatharth roy vibhakar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