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老城區一間工作室里,燈光穿透素白的幕布。19歲的馬默軒指尖翻飛,兩根竹簽牽動的孫悟空皮影凌空騰轉,金箍棒劃出流利的弧線。在臺上,鑼鼓一響,皮影戲“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 ,在臺下,帷幕一拉,指尖的翻轉、唱腔的訓練、刻刀間的百轉千回,皮影戲訓練占據了馬默軒的大半童年。
馬默軒是馬派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馬派皮影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皖北農家,創派人馬信昌靠一張驢皮、一副鑼鼓走遍華北平原,江淮兩岸獨樹一幟,家族代代相傳,于2017年被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拿不起”到“放不下”
“看三大(三伯父)表現皮影戲,就跟看動畫片似的,但那種臨場感特別震撼”。皮影戲又被稱為“中國最古老的電影”。2012年,5歲的馬默軒第一次完整觀看了三伯父馬飛的皮影戲演出,便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很多人覺得我只是一時興起,但我在皮影戲上看到了無限可能?!痹隈R默軒的苦苦堅持下,他于9歲正式拜師馬飛,開始了學藝生涯。
馬飛對皮影戲技藝有著近為苛刻的追求,對馬默軒也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學藝生活成為了他的童年日常。
皮影戲是極端復雜的綜合性藝術,在學習操控影偶前,還需要學習唱腔、鑼鼓等多重“功夫”,“就拿學唱腔這一門來講,為了適應各地受眾的習慣,一開始要學習多種唱腔”。馬默軒告訴記者,他的先天嗓音條件比不上師傅馬飛,只能咬定“勤能補拙”不松口,一練就是三年。
“我們馬派皮影戲演繹的猴戲在全國都獨樹一幟,所以每代傳承人第一個拿起的角色都是孫悟空。這個人物練好了,其他人物都好練”。2017年,“基礎功夫”達標后,馬飛把著馬默軒的手,帶著他第一次拿起了影偶。當馬飛松手的那一刻,馬默軒只覺得手中的桿子驀地一沉,這薄薄的影偶像是灌了鉛似的,十根手指怎么都不聽使喚。
“孫悟空這個角色考驗的不僅僅是蠻力,還有巧勁、手腕掌控的力度、手指拿捏的角度”。從“拿起桿”到“舞起來”,光琢磨孫悟空這一個角色,馬默軒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現在,馬默軒已經在國內外各類舞臺上完成了上百次演出,小到《斗雞》等劇目中的小動物,大到《二龍山除妖》中雙手操作八個角色,影偶在馬默軒的指尖實現了形態各異、變化萬千,“真正把一個角色摸透后,我發現幾乎感受不到影偶的重量了,就像在手上消失了一般,我只能關注到角色在帷幕上的身影”。
“忘掉右手,左手便是另一只猴”
2023年秋,新華社將鏡頭對準了馬派皮影戲的經典劇目《真假美猴王》。這一劇目不僅需要左右手同時操控角色,還需要保證兩個角色的高度同步性,在過去的皮影戲賽事中被視為難度最大的劇目之一。
留給馬默軒的時間只有一個月。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難關是改變慣用手。為提高左手的靈活度,馬默軒吃飯執筷、揮筆運刀都只用左手,“剛開始的幾天,連菜都夾不起來”。熟練使用左手后,馬默軒開始了每日長達十個多小時的練習。
“右手翻十個跟頭,左手必須同步跟上,速度、動作必須完全一致”。為了保證真、假美猴王的同步性,他雙手被竹簽磨滿了血泡,結出厚厚的老繭,部分指尖皮膚甚至磨去了紋路,到晚上連筷子都拿不起了。
一個月后,當鏡頭對準帷幕,兩只美猴王在臺上斗得難舍難分,這出戲,他演得出神入化。“你這出戲,算是演到位了?!币幌驀绤柕鸟R飛看過后也終于點了點頭,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百年絕唱出新聲
皮影戲除了需要練唱腔、學敲鑼、操作影偶外,還有重要的一環,就是制作影偶。馬派皮影制作分選片、制皮、畫稿、雕鏤、熨平、打磨、著色、上油等八道工序,制作過程耗時耗力。
“影偶在現代有更多的創作空間”?,F在,馬默軒正在探索皮影戲與現代融合的更多形式,將皮影戲藝術帶入更多青少年群體的世界,例如結合《大圣歸來》等國產動漫進行影偶形象創作,結合“掃黑除惡”“校園欺凌”等主題創作新的劇目,為適應不同地方聽眾習慣選擇不同的唱腔進行演繹等。
從為瑞典孤獨癥兒童所做的專場演出場場爆滿,到足跡遍布合肥市上百所中小學及高校,馬派皮影戲以其鮮明的人物造型、夸張的神態、和諧的畫面布局與色調贏得了各類受眾的喜愛?!懊看温牭接^眾說‘你們下次什么時候來’‘你們演得好棒’時,我就覺得所演出的內容真正傳遞出去了,再苦再累,值了。”馬默軒說。
馬飛和馬默軒(右一)演繹皮影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