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無數乘客心中的不二選擇,曾四次獲得“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占據香港市場80%的份額。
誰能想到在私下干著“吃中國飯,砸中國碗”的勾當,它就是國泰航空。
不僅歧視說中文的大陸乘客,甚至公開支持“港獨”,在疫情期間還罷飛前往內地的航班。
就是因為這些舉動,導致這個曾經的“金牌航空”名譽急劇下跌,那么國泰航空為什么這么做?它現在的處境又如何呢?
這家成立于1946年的航空公司,憑借英資背景與港英政府的庇護,在冷戰時期的香港迅速崛起。
它吞并對手壟斷航線,最終成為占據香港市場80%份額的“航空霸主”。
甚至四度摘得“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桂冠但誰也想不到有一天是他們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
但其實國泰航空的墮落,早就偷偷埋下伏筆,尤其是服務歧視的根源,可追溯至殖民時代的特權思維。
1997年香港回歸前,國泰在港英政府支持下,幾乎壟斷了香港的航空市場。對手香港航空被其吞并,港龍航空也難逃被收購的命運。
這種“一家獨大”的地位,讓國泰養成了“天之驕子”的脾氣,他們對內地乘客的歧視,正是這種傲慢的集中體現。
2023年5月,一架從成都飛往香港的CX987航班上,乘客的錄音曝光了國泰空乘的丑態。
因內地乘客將“毛毯”(blanket)說成“地毯”(carpet),三名乘務員用英語、粵語嘲笑其“不配拿毛毯”,甚至還一直嘲諷乘客。
這類事件并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早在2019年,國泰員工就曾因拒絕佩戴中文名牌抗議。
內部培訓手冊中英語服務標準長達三頁,而普通話服務僅半頁,標注“非必要可簡化”。
更令人憤慨的是,有離職員工透露,公司曾默許對內地乘客的差異化服務,普通話換座位常被以“系統鎖定”為由拒絕,而粵語乘客則能迅速獲得服務。
這種歧視,逐漸地成為國泰企業文化的一部分。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期間,國泰的傲慢更是升級為政治立場問題。
副機長廖頌賢穿著制服參與非法集會,被警方逮捕后僅被停飛。更有機長在航班上公然廣播煽動乘客參與集會,將萬米高空變為政治講臺。
員工泄露警方行動信息、鼓動“停飛內地航線”的言論,在內部群組中肆無忌憚地發。
當時的CEO何杲的回應令人心寒:“尊重員工個人選擇”,這種無休止的縱容,徹底點燃了公眾的怒火。
其實國泰的墮落,不僅體現在服務歧視,更在于其明目張膽的政治立場。
2019年“修例風波”中,國泰員工的行為已遠超“個人選擇”:副機長參與暴動、機長煽動乘客、員工泄露警方信息……
這些行為不僅危害公共安全,更直接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民航局一紙禁令,要求所有飛越內地領空的國泰航班報備機組信息,凡有不當行為者一律禁飛。
而在疫情期間,國泰更是非常冷漠,部分員工鼓動“停飛所有內地航班”。
甚至在2020年初疫情最嚴峻時罷飛內地航線,導致客座率暴跌,每日損失超千萬港元。
這種“割裂同胞”的行為,暴露了其缺乏基本人道精神與企業社會責任。
最終民航局的禁令與公眾的抵制,迫使國泰辭退CEO及高管,實施了裁員5000余人的舉措。
但這些主要針對香港本地員工,外籍機師與高管幾乎未受影響,這種“雙標”處理,進一步加劇了公眾的不信任。
盡管國泰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財報,凈利潤98.9億港元,客運航點突破100個,經濟艙更獲“全球最佳”稱號。
但這些數據,難以掩蓋其深層的信任危機。國泰的復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疫情后全球航空業的反彈。
當國際航線運力緊張選擇有限時,部分旅客不得不“被迫”選擇國泰,但這并不代表原諒。
2023年歧視事件后,香港特首李家超公開痛心批評,平等機會委員會指出其服務流程或涉“間接歧視”。
盡管國泰解雇涉事員工還承諾全面檢討,但內部培訓手冊的偏見未改,員工對中文服務的敷衍態度依舊。
更諷刺的是,國泰一邊在財報中強調“植根香港、背靠祖國”,一邊在運營中繼續“吃中國飯,砸中國碗”。
但是如果不能徹底改革企業文化,消除歧視根源,這種“示好”只會顯得虛偽。
國泰航空它從始至終都沒有搞清楚,作為一家扎根中國的香港公司,自己的根究竟是在哪里。
如今的國泰,最重要要做的就是徹底改革培訓體系,消除語言歧視,同時要嚴懲涉政員工,明確政治立場。
更重要的是,放下殖民時代的傲慢,真正“植根香港、背靠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