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北人騎馬、南人行舟”,傳統上北方人吃面食,處于江南吳地的上海人以米飯為主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吃面成為上海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誕生了眾多名聞遐邇的面館。
面條之所以能進入上海人的食譜,我猜和上海人忙忙碌碌的生活有關。因為忙,所以一個人吃飯的機會很多。沒有比吃面更簡單的了,選擇也多,經濟實惠的,有辣醬、榨菜肉絲、雪菜肉絲、蔥油拌面;想要犒勞自己,鱔絲、大排、蝦仁、黃魚……近年來,精明商家瞅準市場需求,推出不少高檔面食,三蝦不夠來五蝦,蟹粉不夠涂黃油,更有甚者,澳洲龍蝦、日本鮑魚等等皆上了面館的菜譜,只有吃客想不到,沒有面館做不到。
在眾多面條中,“辣肉面”作為上海獨有的一種特色面條,受到人們的歡迎。它以純肉制成,牌面絕不寒酸,而價格又能讓多數人接受,配素雞也好,配荷包蛋也好,或者加一勺咸菜,更是絕配。這勺咸菜,會做生意的面館是送的,也有面館要象征性收一塊錢。
辣肉面如此盛行,口味也豐富,字面意思除“辣”和“肉”之外,還有更深的內涵。外埠人吐槽上海的辣肉非但不辣,還是甜的,感覺吃了個假辣肉。我只能說: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口味,說上海辣肉面不辣肯定不客觀,只是沒那么辣。說上海辣肉面是甜的,或許有點道理,但也沒那么甜。甜入口,咸收口,微微辣。糖在里頭是起到調和五味的中和作用,好的辣肉面應該能吃出“中正純和”的和諧感,而不是一味的霸道。
即使在上海人中,關于辣肉該怎么做,也有爭議。辣肉面分兩種,一種是肉丁,一種是肉糜。究竟何為正宗?上海人各說各話。其實在我看來,不用爭,如果是湯面,應該用肉丁,如果是拌面,用肉糜為好。何故?試想一碗清清爽爽的湯面里放進了肉糜,肉的味道固然被沖淡,面湯也會變得渾濁不堪。同理,拌面(上海話叫“干挑”)多少會干一點,顆顆肉糜散落其中,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肉和面完美結合,是多么合適的場面。
我的理論看似蠻有道理,但也有執拗的“上海爺叔”就喜歡反其道而行之。在“吃”這件事上頭,每個上海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形成共識?難上加難。除了肉的形狀,澆頭的做法也不同。咸辣帶甜是最大公約數,肉一定要新鮮。辣肉澆頭油大味重,難免有商家加入過量調料以掩蓋肉質問題。“科技與狠活”一上,面條也就談不上有什么味道。
如今滬上知名的面館很多,以“辣肉”作為招牌的也不少,如果一定要區分高下,我個人有個簡單而方便的標準:凡肉丁上漿的,即非上品。要說我個人吃下來最好,也最懷念的,還數當年開在建國東路上的“阿華辣肉面”。阿華的辣肉選料考究,純用大排肉,不腌不漿,炒出來粒粒分明,吃上去顆顆鮮嫩。不像上了高科技的肉丁那樣松垮,更不用懷疑是不是豬肉,又絕不發柴,配上奉送的一小口咸菜,堪稱滬上辣肉面的翹楚。可惜建國東路地塊已經征收,阿華辣肉面閉門歇業,這門手藝終成絕響。
中國有那么多美食,絕大多數是為“開桌頭”而研制出來的。而小小的面館,是為忙到只能“一人食”的上班族服務的,一碗考究的面,面燙,湯燙,碗燙。嗦一口,物我兩忘。然而面不等人,如果對著一碗面條風花雪月,很快面就“脹”了,不再美味。吃面,似乎在提醒你:珍惜,這短暫而美好的一刻。
原標題:《十日談·上海傳統美食|周力:治愈辣肉面》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周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