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7月11日電 題:英法,在地緣“寒風”中靠近
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當馬克龍8日踏上英國土地的那一刻,他不僅是17年來首位國事訪問英國的法國總統,更是英國脫歐后第一個到訪的歐盟國家元首。
從威廉王子夫婦的機場迎接,到首相斯塔默在發布會上的“拉手秀”,再到法國出借國寶級的“巴約掛毯”,種種精心安排的“熱絡”場面,都指向一個事實:英法這對曾因脫歐而疏遠、因潛艇訂單而生怨的鄰居,正在俄烏戰火與特朗普回歸的背景下,選擇重新走近。
5年前英國的正式脫歐,讓英吉利海峽變成鴻溝,讓自詡為歐盟領頭羊的法國很“受傷”。潛艇合同爭議、捕魚權糾紛,讓雙方信任幾近枯竭。斯塔默以工黨領袖身份入主唐寧街帶來了轉機,這位工黨首相與亟需盟友的法國總統找到了共同語言。
歐洲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馬克龍在威斯敏斯特的演講說出了許多歐洲人的心聲。當特朗普質疑北約共同防御承諾,美國對烏援助搖擺不定之時,英法這兩個擁核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得不選擇了靠攏。地緣政治的寒風,正迫使它們抱團取暖。正如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在國宴上所說,兩國關系至關重要。
訪問的重頭戲,是雙方簽署的《諾斯伍德宣言》。宣言首次明確雙方將就各自獨立的核威懾力量進行協調,更宣布組建最多5萬人的法英聯合部隊,預備未來派駐烏克蘭維和。法國電力公司大手筆注資英國核電站項目,被馬克龍譽為“能源主權的基石”。兩國領導人甚至宣布在超級計算機、衛星通信領域聯手,試圖把歐洲打造成全球科技競爭中的“第三極”。
移民議題的“一進一出”機制看似最具突破性:英國遣返非法抵英者,同時接收同等數量“有合法留英理由”的法國移民。斯塔默稱其為“打破偷渡商業模式”的利刃,馬克龍亦承諾“數周內啟動”。然而,每周僅50人的初期遣返規模,相較于今年上半年突破2萬人的偷渡潮,不過是杯水車薪。馬克龍更在記者會直言:“英國人民被謊言欺騙——他們被告知問題出在歐洲,但脫歐制造的法律真空才是癥結”。
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兩國的溫差暴露無遺。馬克龍高調呼吁承認巴勒斯坦國,意圖拉英國共同行動;斯塔默政府卻顧忌國內親以勢力及與美協調需求,只是強調“需要更多磋商”。這種溫差揭示兩國的戰略考量差異:法國欲借外交自主重塑歐盟領導力,英國仍秉信英美特殊關系——在跨大西洋關系與歐洲協作間走鋼絲。
當然,兩國領導人也都面臨著國內的政治壓力。斯塔默的移民交換計劃遭保守黨抨擊“背叛脫歐承諾”,改革黨領袖法拉奇更斥其向“反脫歐的傲慢法國總統”屈服。馬克龍則面臨國內反對力量的夾擊,任何對英妥協都可能被法國極右翼領導人瑪麗娜·勒龐渲染為“主權讓渡”。
當皇家禮炮的硝煙被海風吹散,當溫莎國宴的銀器被封入絨匣,當特朗普9月訪英行程逼近,當烏克蘭戰場烽煙再起,英法的“破冰”之旅,才剛剛穿過第一片浮冰。(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