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人生一世,需有三個自覺,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愿地改造自己。
海明威也說:優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修煉自己的過程,認識自己,重塑自己,愉悅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 閱己:審視自己,認清方向
反省自己,是一種處世的智慧。怨天尤人的人,只會在過失中淪陷;經常自省的人,才能在反思中向前。
人生如同萬里長征,低谷和迷茫在所難免,一味抱怨的人,會被困在原地,而懂得審視自己的人,則有機會獲得重生。
晚清名臣曾國藩,以禮部二品左侍郎投筆從戎,受命組建湘勇。起初他信奉“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思想,為人便是直來直去,常常不給人留顏面。
他和他組建的湘軍,處處碰壁:在長沙與綠營斗法,與官場不合,在江西與人爭強斗狠,最終在靖港遭遇慘敗,曾國藩投江自溺,幾乎身死。
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道德經》,希望他能認真讀一讀。
靖港之役慘敗后,曾國藩以奔父喪為名,退隱家中一年多,深刻自我反省,認真重讀《道德經》。
有了人生的閱歷,他發現《道德經》所謂“柔弱勝剛強”,才是入世應該秉持的真理。
看似是消極的出世,實則是積極的入世,只有以“天下之至柔”,才能“馳騁天下之至堅”。
明白這個道理之后,曾國藩在《道德經》的扉頁上寫下八個大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正是在事業低谷期做了充分的反思,有了思想上的轉變,才讓曾國藩后期走得越來越穩。
永不犯錯是神的準則,盡量少犯錯是人的目標,及時改正則是智者的選擇。
自省,是認清自己的必修課,在自省中獲得經驗,化不足為優勢。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唯有擁有刮骨療傷的勇氣,才能收獲新生的驚喜。
■ 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所謂越己,就是先破后立,重塑自己,超越自己。
一個人越是封閉、固執己見,就越容易被自己所局限,看不見他處的風景。
季羨林在讀高中時,有一位老師是前清的秀才,《四書》《五經》倒背如流,所有知識信手拈來。然而,所有的學生都不喜歡他。
在人人都追求自由的時代,他依舊活在“我大清”的世界里,張口閉口都是八股文章、科舉制度。
若學生們答題時,稍微違背了標準答案,就會被他認為是叛逆。這樣的人,不僅不能傳道授業解惑,甚至成了學生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拋開己見,放平心態,不要總是懷有偏見,更不要盲目抗拒。這樣才能突破自己的固有的認知,始終立足于這個大江奔流的時代。
有些行業大牛,即使已經處于被人仰望的位置,卻仍然葆有開放的心態,虛心學習。
時代飛速發展,舒適區從來不是安全港。一個人只有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 悅己:愉悅自己,身心自在
人在社會上打拼,難免會為人情名利所累,但是懂生活的人,會把身心的自在和愉悅放在首位。
在北大,季羨林先生是有名的教授,在生活中卻像一位灑脫幽默的普通人。
《清華園日記》的出版便是最好的證明,日記中記錄了季先生上大學時的一些想法和情緒。出版時,出版社考慮到季先生的形象,建議做適當的刪減。
季先生卻說:一字不改,一句話也不刪,我不是圣人,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這一直率的舉動,贏得了一致好評。
莊子在《逍遙游》中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贊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別勤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責難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喪。
他認定了內外的分別,分清了榮辱的界限,不會因為別人的說法就有所改變。
季羨林先生日記中的某些詞句,看似破壞了他偉光正的教授形象,實際上,這正是他境界的體現。
人生到最后,一定要懂得取悅自己。
斷掉費力的關系,卸下沉重的偽裝,不再為別人的指點而苦惱傷神,也不再為無能為力的事情勞心費力。
睜一只眼看世界,閉一只眼做智者。活得身心自在,才見本來面目,才覺皆大歡喜。
來源:明清家具之家 圖片:清影,僅供學習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