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戰局里,中芯國際這招“棄高就低”的操作是真務實。
當臺積電和英特爾在3nm、2nm上瘋狂內卷時,中芯國際反而靠14納米以上成熟制程悶聲發財。
訂單堆成山,產能利用率從68%干到80%,直接沖到全球第二大純晶圓代工廠位置。
但別急著歡呼,這場翻身仗贏得并不輕松。
成熟工藝真不是退而求其次。
汽車芯片、工業設備這些領域,28納米都算高端了。
中芯避開手機芯片的修羅場,抓住新能源車和智能家電的爆發期,訂單自然砸過來。
數據不會騙人——成熟工藝占了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七成份額。
臺積電嘴上喊著沖刺尖端,其實自家28納米生產線這幾年也在偷偷擴產。
說白了,誰都舍不得這塊肥肉。
但中芯的聰明在于“錯位競爭”。
不硬剛EUV光刻機封鎖,集中火力優化FinFET工藝,把14納米玩出花。
N+1、N+2這些改良版技術,性能接近10納米,成本卻低一大截。
客戶要的是性價比,又不是實驗室參數。
聽說某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原本用著臺積電16納米芯片,現在全換成中芯的“14納米+”方案,性能夠用還省下兩成成本。
隱患也擺在臺面上。
成熟工藝門檻低,國內聞著肉腥味沖進來的新玩家,已經卷到28納米毛利跌破20%。
更麻煩的是技術升級的蹺蹺板——去年中芯把研發支出的三成都押在先進工藝,但10納米良率爬坡還是慢。
反觀臺積電,3納米都開始賺大錢了。
現在靠政策保護吃著國產替代紅利,哪天國際市場風向突變呢?
還有個數據被很多人忽略:中芯80%的產能利用率里,近四成是國產芯片設計公司的訂單。
華為、地平線這些企業被卡脖子后轉頭扶持中芯,本質是抱團取暖。
所以別看現在訂單爆滿,本質是地緣政治催生的特殊行情。
想真正站穩腳跟,哪天能不靠“國產替代”標簽,從高通手里搶到旗艦手機訂單,那才是真本事。
說到底,中芯這步棋走對了當下,但后手還得跟上。
成熟工藝是糧倉,先進制程才是武器庫。
兩條腿走路才不會在芯片長跑里掉隊。
務實策略值得點贊,但別把過渡當終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