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
轉載請注明來源
在紙張普及之前,簡牘記錄下了泱泱華夏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湖南湘西里耶出土的秦簡中保存有秦代的往來書信。到了漢代,書信牘的數量大大增加。簡窄,一般書一行;牘寬,可以書寫兩至數行。考古出土的私人信件通常書寫在牘上,大多長一尺,通稱“尺牘”,寬度則差別較大。通常一信一牘,正面用盡而意未畢,則續寫于背面。
我們所能追溯到最早的簡牘,是兩枚先秦時期從軍在外的兄弟倆“黑夫”和“驚”寫給家人的書信牘,均出土于湖北云夢睡虎地4號秦墓。當我們展讀這些簡牘,可以探究到數千年前古人哪些生活日常、家國情懷?一起來看本期人民論壇讀史,共同感受那份“見字如面”的溫情。
這是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家書木牘。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戰國家書中的親情和鄉情
親情和鄉情,在家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睡虎地秦墓書信牘,就是典型的例子。為稱引方便,可以依據內容把它們分別擬名作《黑夫、驚與中、母書》、《驚與中、母書》。其中,前者保存基本完整,牘長23.4厘米、寬3.7厘米、厚0.25厘米,屬于尺牘。
兩封書信的主要內容是,從軍在外的兄弟倆“黑夫”“驚”寫信給在家鄉的兄弟“中”和母親,急需錢和做衣服的絲布,希望母親務必置辦、給予:“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衤單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弗遺,即死矣。急急急”。“再拜”的意思是拜了又拜,表示恭敬,是秦漢書信的習用敬語,通常用在書信的開始和結尾。“毋恙”即“無恙”,沒有疾患,是古代書信最流行的問候語,今人也不陌生。在書信的開頭問好和報安,自秦漢沿用至今。接下來即進入正題。裙是下衣,相當于今天的褲子,襦是上衣,正好合成一套衣服。黑夫、驚大概在秋冬季節從軍,現在天氣轉熱,需要準備夏季穿著的單衣。古代從軍,衣物用度大都需要自備。黑夫、驚境況困窘,所以寫信向母親求取錢物,言辭迫切,字里行間也能讓人體會到兒子對母親的依賴之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書信內容看,當時黑夫兄弟的父親很可能已經去世,這使得他們的母親獲得了家庭經濟的主要支配權。岳麓書院藏秦簡奏讞類文書“識劫女冤案”是一份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的案卷,據之,里(鄉里之“里”,是基層行政機構)人的妻子,可以支付里的居民組織“單”的費用,在里人去世時出錢助葬。可見秦時女性,無論在家庭還是鄉里日常事務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求取錢物是寫信的主要目的,之后,黑夫、驚用更多篇幅向姑姊及驚的妻子、女兒等家人或親戚一一問安:“多問姑姊、康樂季媭、故術長姑外內……毋恙也”。“驚多問新婦、妴得毋恙也?新婦勉力視瞻丈人”。“多問”在秦漢簡牘書信中的出現頻率較高,字面意思是多多問訊,相當于殷勤、誠摯問候。“外內”籠統指稱所有人等。“新婦”和“妴”分別是驚的妻子、女兒。“丈人”的本義是長輩,這里指新婦的父母。“勉力視瞻丈人”,即盡心侍奉父母。無論問安還是叮嚀,既有書信禮儀的因素,更是親情的流露。
黑夫、驚還向呂嬰、閻諍二人的長輩問安,并告知嬰、諍的近況:“多問夕陽呂嬰、?里閻諍丈人得毋恙也?嬰、諍皆毋恙也,毋錢用、衣矣。”體會文意,“嬰”“諍”應當跟黑夫兄弟在同一軍隊服役,同樣缺衣少用,可以想象當時普通士卒的日常生活大多是艱難的。據研究,秦漢時期對征發的兵卒,通常采取以籍貫為單位集中部署的方式。如西北漢簡中的戍卒,往往按“同縣同燧”的方式進行編制。諍是?里人,嬰是夕陽里人(牘文“夕陽”之后省略了“里”字)。那么嬰、諍彼此以及黑夫都屬于不同的里,但他們或者說三個家庭當隸屬于同縣。睡虎地77號漢墓出土竹簡中有墓主越人生前形成的兩組私人簿籍,是越人的親屬去世時,鄉里、同僚助喪和越人及其家人回禮的清單,體現出不同里之人的人情往來,這些里之間的距離應該都比較接近。黑夫的家人跟嬰、諍及其家人相識,日常有所往來,所以能夠轉達相關信息,由此可以推測黑夫家所處之里跟?里、夕陽里也相去不遠。當時私人通信不便,常見的方式是托人順路捎帶或遣人致送。黑夫兄弟在自己的家書中代為傳訊,應是出自嬰、諍的囑托。
驚在信中又表達了對戰亂期間家人安危的擔憂:“驚遠家故,中教詔妴,令毋敢遠就若取薪”,自己離家遠,希望中代為教誨女兒,讓她不要到遠處去。“新地多盜,中唯毋方行新地”,“新地”是一個術語,也見于里耶秦簡、岳麓秦簡和荊州張家山漢簡等,籠統指秦新占領地區,這里具體指秦新占領的楚地。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案例十八的時代屬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記錄有一條“令”:“所取荊新地多群盜,吏所興與群盜遇,去北,以儋乏不斗律論。”其中“所取荊新地”就是說“新攻占的楚地”,字面意思更加明了。新地社會動蕩,強盜出沒,所以驚叮囑中不要前往。殷殷之情躍然牘上,同時也使今日之讀者真切感知到當時嚴酷的社會現實。
學界傾向于睡虎地4號墓墓主就是收信人中。此墓隨葬器物主要是漆器,另有銅器,但是數量不多。出土時兩枚書信牘的旁邊放置有石研和墨,中顯然是識字之人。
總體來看,黑夫家庭具有一定的社會和經濟地位。黑夫、驚隨時可能行軍打仗,生存環境惡劣,但是用心制作尺牘,遵守書信禮儀,言辭殷切。兩枚書信牘隨葬于墓內,不難看出中對兄弟情誼的重視;以兩封兄弟來信陪伴長眠于地下,有可能出自中生前的交代。結合黑夫、驚信內所言,這應該是一個和諧有愛的大家庭,可惜在戰亂年代,無法過上安寧的生活。
2000多年前的兩封家書,讓我們體會到了古人真摯的孝悌之情與淳樸的鄉里之誼。
秦漢私信中的人情往來
里耶秦簡中,以單純問候、致意為主要目的的書信,可見“毋物可問,進書為敬”、“毋以問,進書為敬”一類的文句,大意是沒有什么禮物相送,但修書一封以表敬意。寥寥數字,質樸無華。
里耶簡中有一封保存完好的書信《欣與呂柏書》:
欣敢多問呂柏:得毋病。柏幸賜欣一牘,欣避席再拜及拜者。柏求筆及墨,今敬進如柏令,寄芍,敢謁之。
正題大意是:欣敬受呂柏書信一封,并按柏的需求敬呈筆和墨。“避席”即離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叩拜是表示恭敬的禮節,《呂氏春秋·慎大覽》有“武王避席再拜之”句,可參。信中的“避席再拜”則是恭敬之辭。秦書信末尾多見“敢謁之”類的套語。
漢代書信禮儀逐漸完善且程式化。私信在這方面的突出表現之一,是大段涉日常衣食行事套語的出現,叮囑收信人隨時節適當添減衣裳、注意飲食、謹慎行事等,讀來也讓人感到情深意切。如敦煌漢簡《時與翁糸書》“方春不和,時伏愿翁糸將侍近衣,幸酒食,明察烽火事,寬忍小人,毋行所悔”,居延金關漢簡《壽與長倩書》“寒時,壽伏愿長倩節衣,強幸酒食,慎出入,辟小人,察所臨,毋行決決”,天長謝孟墓《丙充國與謝孟書》“春氣始至,愿孟馬侍前強幸酒食,慎出入”。新近出土的河泊所漢簡《富紗與青等人書》,是富紗寫給青等五位友人的私信,也有類似套語,作“春時不和,愿強進酒食,近衣,慎察左右,毋自易”。
希望收信人多多來信賜教、告知近來生活狀況,也是漢代書信的常見內容,古今一理,只是用語不同。如敦煌簡《時與翁糸書》:“時伏愿翁糸,有往來者幸賜時記,令時奉聞翁糸緩急、嚴教。”金關簡《譚與丈人書》:“愿數來書記,使譚日夜奉聞丈人萬年毋恙。”“往來者”指可以順帶書信的人,“記”“書記”都是指書信。
除了禮節性的言辭,寫信各自有其主要目的,這些內容往往更貼近現實生活,如請托購買或借貸衣、糧、錢等生活用物,隨信贈送酒食、衣絮等禮物。金關漢簡《趙憲與掾、夫人書》的正題是少吏趙憲向百石吏掾(姓名不詳)及其夫人借取襦衣:
少吏趙憲叩頭言
掾坐前、夫人御者足下:善毋恙。苦寒,起居得毋它?因言:憲會今日解浣襦,愿且借故襦一、二日所,不敢久,叩頭叩頭。
大意是趙憲拆洗自己所穿的襦衣,但是沒有可替換的衣服,希望借穿某掾的舊襦一兩天。憲與某掾當值的衙署應該相距不遠,寫信借衣的緣由,恐怕有“空口無憑,立此為證”的因素。
如果不很嚴格地界定書信,還可以談談懸泉漢簡中的一封宴請函,依宴請發起人可以擬名作《譚堂宴請書》,全文如下:
少酒薄樂。弟子譚堂再拜請。會月十三日,小浮屠里七門西入。
“少酒薄樂”是請客吃飯的禮貌用語,相當于略備薄酒、飲酒為樂。當月十三日是宴請時間,“小浮屠里七門西入”是宴請地點。“小浮屠”里名的出現,反映了佛教在當地的傳播,“七門西入”大概是房舍在里中的編號和門的朝向。
宴請牘,使我們得識漢代宴請信函的格式及宴請的形式,并得窺漢代同僚或士人日常私下交往情形于一斑。
展讀戰國、秦漢書信牘,探究數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日常和家國情懷,體察其時其地的社會風俗人情、社交禮節,畫面感撲面而來。這些鮮活的原始文字資料,為傳世文獻提供了寶貴的補充與佐證。
上文略有刪減
來源 |《人民論壇》雜志 2025年第11期
原標題 | 簡牘私信中的書信禮儀與社會風俗
作者 |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教授 李天虹
新媒體編輯 | 王思楠
原文責編 | 賈娜
往期讀史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