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科學界最佳“內線”來啦!“博覽日報”為您播報當日有趣的科學內容、最新的科研進展、腦洞大開的科學發現、熱點事件的科學觀察。您可以單獨訂閱“博覽日報”——點擊左下方 話題,點擊右側“訂閱話題”按鈕即可。
“出門像被牛舔了一口”北方為何又濕又熱?
救命!餅干秒變餅濕,衣服自帶“餿”氣攻擊…北方老鐵們最近集體體驗了“行走的蒸籠”模式,尤其北京,熱搜詞條都是“出門像被牛舔了一口”、“熱帶雨林分林”這種畫風!又悶又黏糊,咋回事?是老天爺抽風了嗎?還得蒸多久?
都怪西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這位大佬(簡稱“副高”),今年格外“膨脹”,一使勁兒北抬,直接罩住了咱中東部!它這一動,把夏天專屬的“水汽快遞”(夏季風)也引來了,水汽+熱量雙重暴擊,直接給北方整了個“高溫高濕桑拿房”。
按理說,每年北方地區在盛夏總會來這么一段,但以往進入雨季,空中的水汽能夠及時轉化成雨滴降落,因此濕熱天氣不會持續太久,也就前后少雨的時候潮濕悶熱一陣。但今年“副高”的北抬偏北偏強,使這一天氣現象提前了。
當然,雖然有點像,但它真不是回南天!真·回南天是春天限定,冷熱打架,墻上“流淚”。咱現在這叫純純的“桑拿天”,體感溫度直接飆升,悶得你懷疑人生!簡單說這是北方特色熱蒸汽,不是回南天的冷凝水!
壞消息是這“桑拿”一時半會兒關不了!雖然偶爾下場雷陣雨能喘口氣,但“水汽快遞”源源不斷補貨,“副高”大佬還賴在華北上空不走。一個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是中途可能會有陣雨或雷陣雨天氣,短暫緩解濕熱。
圖片來源:網絡
冰川融化“喚醒”地球“定時炸彈”
國外一項新研究警告:冰川融化可能引發更猛烈、更頻繁的火山噴發。針對智利安第斯山脈6座火山的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化加速冰川消退,全球冰蓋下的休眠火山(尤其是南極洲的)可能變得更加活躍。
科學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注意到冰川消退與火山活動增加的聯系。此次,國外多所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智利火山進行了氬定年法和晶體分析,追溯巴塔哥尼亞冰蓋變化如何影響火山活動。
研究發現,在末次冰盛期(約2.6萬-1.8萬年前),厚重冰蓋壓制了火山噴發,導致富含硅的巖漿在地下10-15公里處積聚成庫。冰期結束后,冰蓋迅速融化,重量驟減使地殼松弛,巖漿中的氣體膨脹,最終引發深層巖漿庫的猛烈爆發。
令人擔憂的是,此現象不限于冰島或南極,北美、新西蘭、俄羅斯等地也需關注。盡管火山對冰川融化的地質響應迅速,但巖漿系統的變化是漸進的,會持續數世紀,這為監測留有時間窗口。
更令人擔憂的是潛在的氣候影響:單次火山爆發的氣溶膠可能短期降溫(如1991年皮納圖博火山爆發使全球降溫0.5℃),但多次爆發的累積溫室氣體效應可能導致長期全球變暖。這形成了一個危險的正反饋循環:氣候變暖→冰川融化→火山噴發→更多溫室氣體→進一步變暖→更多冰川融化。
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科大利用雙極膜低成本制備氘代酸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汪耀明、李震宇團隊在氘代化學品制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創新性地利用雙極膜高效解離重水,并首次發現核量子效應使膜層內氘離子遷移速率反超氫離子,顛覆了“重水解離速率慢”的傳統認知,開發出低成本制備氘代酸堿的新技術。
氘代酸堿是合成氘代藥物、提升器件壽命的關鍵原料,但傳統生產工藝復雜、成本高、能耗大。該技術以廉價無機鹽和重水為原料,在室溫下利用雙極膜一步生成高純度氘代酸堿,大幅降低成本。
研究闡明了雙極膜高效解離重水的核心機理。反向偏壓下雙極膜中間層離子遷出,解離產生氘離子與氘氧根離子。研究發現消耗相同電荷時,氘離子/氘氧根生成速率是氫體系的1.25倍。分子模擬表明重水粘度與氫鍵網絡增強陽離子遷移阻力,但膜相內氘離子團簇脫水能壘更低,遷移更快。
該研究目前已成功制備氘代硫酸、鹽酸、氟化氘、硝酸、氫氧化鉀、氫氧化鈉等系列產品。平均生產成本僅為傳統工藝的1/5。過程無需強腐蝕試劑或重金屬催化劑,近零排放,環境友好。已完成3噸/年規模中試,為工業化奠定基礎。該成果已在線發表于《自然》。
雙極膜在重水與水體系中解離對比(圖片來源: Synthesis of deuterated acids and bases using bipolar membranes.
Nature, 2025. )
海帶竟然不是植物!那它是什么?
海帶能光合作用且外形似葉,常被視作植物。但生物分類是動態發展的,海帶的歸屬歷經變遷。最初,林奈根據固著不動和自養(光合作用)的標準,將海帶歸入植物界。
后來,人們發現許多單細胞生物(如裸藻、草履蟲)不同于傳統動植物,海克爾于1866年創立了原生生物界。雖然部分單細胞藻類轉投此界,但作為多細胞生物的海帶,仍留在植物界。
隨著認知深入,真菌因細胞壁成分和營養方式特殊自立門戶(真菌界),原核生物(如藍藻)也因細胞結構不同被劃為原核生物界。這些變化未直接影響海帶,它仍在植物界。
轉折點出現在分子系統學發展后。研究發現,海帶所屬褐藻的葉綠體源自“二次內共生”:其祖先吞噬了一個藍細菌(獲得初級葉綠體),后又吞噬了其他含葉綠體的真核生物,形成了獨特的四層膜葉綠體(植物通常為雙層膜)。這種根本差異揭示了海帶與植物的演化路徑早已分道揚鑣。
因此,在現代主流分類(如色藻界/原生生物界)中,海帶(
Saccharina japonica)被劃歸原生生物界(或色藻界)- 褐藻門,不再屬于植物界。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國科學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糖
我國科學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糖?這不是科幻電影,也不是對未來的預想,而是我國科學家已經實現的最新科技成果!具體咋回事?5分鐘,聽郭嘉寧郭站長展開講講二氧化碳是怎么變成糖的。
視頻來源:央視主播說三農
內容綜合自中國科普博覽微博、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央視主播說三農
本文首發于中國科普博覽(kepubolan)
轉載請注明公眾號出處
推薦資源
關注使用“科學與中國”小程序,可觀看以院士科普視頻為代表的優秀科普視頻,第一時間獲取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科學節等科普活動報名信息。
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聯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國科普博覽是中國科學院科普云平臺,依托中國科學院高端科學資源,致力于傳播前沿科學知識,提供趣味科教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