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快感缺乏癥,定義是“失去從過去喜歡的事物中獲得快樂的能力”。患有快感缺乏癥的人會發現,自己不再對曾經喜歡的活動抱有期待,在進行這些活動時也不會感到愉快,而且事后往往還會對這些活動產生負面情緒。一般來說,快感缺乏癥會讓人處于一種“無精打采”的狀態,因為它會破壞大腦里的獎勵系統,隨之而來的厭倦、冷漠和疲憊會讓你無法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它還會改變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讓味覺、觸覺、嗅覺等感覺都變得遲鈍。比如人類天然需要互相觸摸,觸摸過程釋放的催產素能降低心率和壓力,對健康有促進作用,而快感缺乏癥則會阻斷這個效應,曾經喜歡的擁抱可能不再讓你感覺良好,反而感到更加孤獨和沮喪。
快感缺乏癥的出現還可能是抑郁癥的前兆。研究發現,十年之后最有可能患上嚴重郁抑癥和焦慮癥的,并不是很早就表現出明顯癥狀的人,而是缺乏積極心理的人。所以如果對快感缺乏癥不管不顧,久而久之就可能走向抑郁。其實,快感缺乏癥和抑郁癥的部分癥狀是有重合的,二者的區別在于,抑郁癥的程度更重,其患者往往伴有明顯的負罪感和羞恥感,體重會出現顯著變化,還會變得空虛悲觀或煩躁不安,面對過去喜歡的活動,抑郁癥患者基本上會完全喪失興趣。如果出現了抑郁癥的這些表現,我們應該盡快就醫,尋求醫生的專業診斷;如果你只是感到無精打采,對凡事提不起興趣,那么很可能患的只是快感缺乏癥。
雖然在今天,快感缺乏癥還不被社會所熟知,但它指代的癥狀其實已經相當常見了。美國心理學家科里·凱斯第一個認識到,感覺不糟糕并不意味著感覺良好,他在21世紀初對“消沉”情緒進行的研究顯示,大約有12.1%的美國成年人受到了這種情緒的影響。20年后在同樣的標準下,益普索公司發布的美國心理健康報告顯示,有21%的人處于消沉的心理狀態,比例比20年前有了明顯提升。在調查員工幸福感時,情況更加明顯。蓋洛普公司的研究顯示,有62%到68%的美國員工不夠投入工作;德勤公司的調查則發現,多達46%的員工缺乏工作動力。
既然快感缺乏癥這么普遍,那我們為什么沒怎么聽過它呢?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種“無精打采”的感覺很難被注意到,它不像快樂那樣可以被明顯感知,也不像抑郁癥那樣會顯著改變人的行為,無精打采的狀態會不動聲色地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如果把快樂和抑郁癥看成心理健康光譜的兩端,那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態,其實都處于這兩端之間的灰色地帶,快感缺乏癥作為灰色地帶當中的心理現象,自然也容易被人們忽視。
不過被忽視不代表不存在,比如,當許多人聽到“快感缺乏癥”這個名字時,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覺得:噢,原來我有快感缺乏癥啊!可見很多時候,人們只是缺少一個認識它的契機。除此以外,社會禮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我們認識快感缺乏癥。比如有人問你,今天感覺怎么樣?大多數人可能都會出于禮貌地回答:還行、還不錯。因為你要是說自己感覺不開心,不快樂,就很容易給人一種不知足、滿腹怨氣、矯情的感覺。
而且,不僅社會公眾層面缺乏重視,學界也長期忽視快感缺乏癥。雖然早在1896年,法國哲學家兼心理學家西奧多勒-阿爾忙·里博就提出了“快感缺乏”這個概念,但關于它的學術研究長期未得到重視,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快感缺乏才重回學術界的視野,相關論文和研究報告也才逐漸增多,但相比于其他更加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快感缺乏直到今天仍屬于比較小眾的研究范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