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俄烏戰場硝煙再起,局勢陡然生變。7月9日,俄羅斯向烏克蘭西部腹地發動猛烈空襲,741架無人機、6枚“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7枚巡航導彈如暴雨般傾瀉。烏方雖宣稱攔截718個目標,但盧茨克軍工倉庫被毀、平民傷亡的慘劇,無情撕碎了其“攔截神話”。更嚴峻的是,特朗普政府暫?!皭蹏摺睂椆恼撸炎尀蹩颂m防空網千瘡百孔。這場持續三年的消耗戰,正把烏克蘭推向臨界點——7月9日單日損失超千人,現役兵力僅90萬,第聶伯羅防線告急,基輔亦岌岌可危。
戰場告急之際,烏克蘭卻在外交上打出令人費解的一招:7月初,烏方突然宣布對五家中國企業實施制裁,理由竟是從無人機殘骸中發現“中國制造”標記。這種缺乏確鑿證據的指控,讓人想起數年前美方的類似鬧劇。蘇州精密制造、深圳芯片企業、寧波機械廠——這些民用領域企業被扣上“支持俄羅斯戰爭機器”的帽子,無異于病急亂投醫。烏克蘭似乎想復制西方“道德綁架”的劇本,逼迫中國選邊站。
澤連斯基(資料圖)
中國立場始終如一。早在7月3日,王毅外長就在歐洲清晰表態:中方反對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武器,堅持勸和促談。面對烏方荒腔走板的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7月4日再次重申立場:“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當事方,我們立場一以貫之,就是勸和促談。”這份坦蕩背后是中國外交的定力——不懼施壓、不背黑鍋,更不會掉入代理人戰爭的陷阱。烏方幻想通過制裁改變中方立場,實屬戰略誤判。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烏克蘭向中國揮起制裁大棒時,其傳統盟友陣營卻顯露出裂痕。特朗普對俄態度經歷戲劇性轉折:從頻頻示好普京到7月10日公開表達“失望”,更痛批其“口頭客氣但毫無實質”。更關鍵的是,7月10日特朗普政府突然轉向,宣布將動用“總統提款授權”向烏克蘭提供價值3億美元的軍援,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及進攻性火箭系統。此舉打破了他重返白宮后從未軍援烏克蘭的紀錄,凸顯其策略的實用主義底色。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精明。他提出新方案:美國將軍火賣給北約,再由北約“100%買單”后轉交烏克蘭。這種“北約買單、美國供貨”的模式,既規避了國內共和黨的反對聲浪,又把財政壓力轉嫁給歐洲盟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同步施壓,呼吁歐洲國家延遲接收已訂購的“愛國者”系統,優先保障烏克蘭需求。軍援看似重啟,實則捆綁了更多政治籌碼。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外交布局悄然推進。朝鮮已公開派兵支援,老撾計劃派遣50名工兵赴庫爾斯克掃雷,5月底俄老簽署戰略協議、6月老撾外長訪俄,都標志著所謂“國際孤立俄羅斯”的敘事正在崩塌。戰場之外,俄方亦展示韌性——月產25萬發炮彈、“柳葉刀”無人機和“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大規模量產能力,使其在消耗戰中逐漸占據上風。
特朗普(資料圖)
當前局勢如同緊繃的弓弦。烏克蘭在戰場失利與外交失策的雙重壓力下,制裁中國的冒險之舉反而暴露其戰略焦慮。特朗普政府矛盾重重:既要通過軍援展示對烏支持,又試圖讓歐洲承擔代價;一邊表達對俄不滿,一邊又暗示可能支持對俄能源買家征收500%關稅的極端法案。俄烏沖突的復雜性遠超預期,任何單邊施壓或“拉幫結派”都難解困局。
當戰火中的烏克蘭民眾仰望被導彈撕裂的天空時,和平的希望究竟在何處?中方“勸和促談”的聲音雖顯孤獨,卻是穿透硝煙的理性之光。各方若繼續沉迷于零和博弈,只會讓和平的機會從指縫中加速流逝。這場沖突沒有贏家,唯一能確定的是——時間,正站在和平的對立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