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消息,兩年前,美國參議院以91票對7票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法案,兩年后,這盤“冷飯”突然被特朗普政府重新端上桌。2025年7月,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宣布,將全面推動禁止中國公民和企業購買美國農田,理由仍是老生常談的“國家安全”。這項計劃被冠以“國家農場安全行動計劃”之名,聲稱要防范“外國競爭對手”對美國農田、糧食供應和關鍵研究的滲透。
特朗普簽署禁令的時機耐人尋味。此時美國財長貝森特正釋放信號,希望在未來幾周與中國官員就貿易和關稅問題舉行新一輪會晤。一邊釋放談判意愿,一邊突然對華“掀桌子”,特朗普政府的操作凸顯其內外交困的窘境。
紐約(資料圖)
美國內部危機重重:“大而美”法案拆東墻補西墻引發爭議,農業補貼裁撤導致農場主強烈反彈,對華貿易戰長期僵局更讓國內質疑聲四起。特朗普急需轉移矛盾焦點,而炒作“中國威脅論”成為其屢試不爽的政治工具。
美方所謂“安全威脅”在客觀數據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據美國官方2023年數據,外國實體擁有美國約1800萬公頃農地和森林,其中中國企業控制的比例僅有0.5%。相比之下,加拿大持有美國農業用地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美方另一借口稱中國所購農地“靠近軍事基地”,但《華盛頓郵報》明確指出,目前沒有公開證據顯示中國公司利用這些土地從事監視活動。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一針見血:美方惡意炒作中國購地問題,實質是為迎合國內反華情緒,掩蓋其服務國內政治議程的真實目的。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7月9日作出嚴正回應,直指美方行為是“典型的歧視性做法”。中方強調,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最終將反噬自身。中國駐美使館也指出,中國投資為美國農業創造了就業、促進了增長,將其政治化只會損害全球對美國市場的信心。
特朗普的“冷飯禁令”已對中美農產品貿易投下陰影。2025年上半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預計為4810.76萬噸,同比減少37.3萬噸。政策的不確定性成為重要擾動因素——3月中國大豆進口量僅350.34萬噸,創2008年以來新低;4月因檢疫政策收緊,大豆壓榨量同比暴跌31.24%,導致同期豆粕庫存跌至5.9萬噸的歷史極低點,現貨價格被推高至4060元/噸。
美國大豆(資料圖)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關稅壁壘。當前美國大豆進入中國市場面臨23%的高額關稅(基礎稅率3%+10%芬太尼反制稅+10%日內瓦會議保留稅),比巴西大豆高出20個百分點。中國壓榨企業對四季度美豆采購普遍持觀望態度,10-12月船期基本未啟動。卓創資訊分析指出,無論中美談判走向如何——中國轉向巴西推升其升貼水價格,或美方降低關稅帶動美豆期價——最終都可能導致國內豆粕成本上升,下半年價格預計震蕩走高。
特朗普政府揮舞的“農田禁令”,與其說是護盾,不如說是暴露戰略焦慮的政治籌碼。91:7的高票法案淪為兩年后的一粒解憂丸,試圖以“國家安全”之名掩蓋國內經濟裂痕。當0.5%的農田持有被渲染成洪水猛獸,當市場規則讓位于政治操弄,美國真正威脅恰是自身信譽的流失。大豆壓榨企業的觀望與豆粕價格的波動曲線,恰是這場博弈最真實的體溫計——歧視性政策終將如潮水退去,留下的只有被反噬的灘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