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在上海車展站上車頂高呼 “特斯拉剎車失靈” 的張女士嗎?4 年后,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維權風波,有了最終的二審判決結果 —— 張女士敗訴,被判向特斯拉賠禮道歉,并賠償 17 萬元。與此同時,作為此次事件的組織策劃者,媒體人封某亦需向特斯拉賠禮道歉,并且賠償25萬元。
2021年4月19日,上海車展媒體日首日。張女士身穿印有“剎車失靈”字樣的T恤,站于特斯拉展臺車頂維權。此景經網絡直播,迅速傳至全國,激起公眾對特斯拉產品質量的強烈質疑。當時,這一事件可謂是賺足了眼球,不少人都站出來力挺張女士,覺得她是在為廣大消費者發聲。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司法評估機構的報告表明,“車頂維權事件”致使特斯拉遭受超1.7億元的訂單直接損失,商譽損失亦達數千萬元。
后來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在張女士維權事件發生后,又有多起車主聲稱 “特斯拉剎車失靈” 的事故,但經過司法鑒定,這些事故原因都與特斯拉車輛本身無關。在此次訴訟中,張女士始終未能拿出車輛存在質量問題的直接證據,而特斯拉卻提交了事故前一分鐘的行車數據,顯示車輛制動系統正常工作。所以,法院最終認定張女士的行為侵犯了特斯拉的名譽權。
其實,這件事也給我們所有人敲響了警鐘。消費者在遇到產品質量問題時,想要維權,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但是,維權也得講究方式方法,得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進行。像張女士這樣,采取極端的方式維權,不僅可能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反而還可能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甚至承擔法律責任。
同樣,對于企業來說,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和投訴,也應該積極溝通、妥善處理,而不是一味地強硬回應。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類似的沖突發生,維護好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如今,這場持續了 4 年的維權大戰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留給我們的思考卻遠沒有結束。在未來的消費生活中,當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到底該如何正確地維權呢?這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